执行依据,又称执行名义,是确定债务人的应为给付并赋予债权以执行力的法律文书。
对执行根据,应当把握以下要点:
一是执行根据以法律文书为形式。
在形式上,执行名义总是体现为生效的法律文书。具体包括法院的判决、裁定、调解书、支付令,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和调解书,经法院裁定认定其效力的外国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以及外国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依法规定由执行机关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如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书)等。作为执行根据的法律文书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只有当债务人拒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经债权又向执行机关提出执行请求时,生效法律文书才能成为执行根据。
(2)只有生效的法律文书才能成为执行根据。
(3)只有具有给付内容的法律文书才能成为执行名义。
二是执行根据以确定实体权利为内容。
执行根据的主要内客是确定当事人之间存在实体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确定实体权利的享有者和实体义务的承担者,并明确实体权利的种类、范围、数量以及失务履行的期间、条件等等。总之,执行根据以确定实体权利为由容。
三是执行根据以宣示债权可执行为特征。
执行根据所确定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已不同于事实上存在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它具有可执行性。即,如果债务人拒不履行确定的义务,经债权人请求,执行机关可以采取强制性的执行措施迫使债务人履行义务,实现权人的债权。
工资强制执行的处理方法,包括向上级法院申请执行、强制执行的措施等。在执行过程中,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查询、冻结、划拨存款,扣留、提取收入,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财产等。通过这些措施,确保被执行人履行法律义务。
被执行人的义务与权利。被执行人需全面履行法律文书的义务,包括报告财产情况、接受询问、强制执行或委托执行、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等。同时,被执行人也享有申请执行人员回避和委托代理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等权利。被执行人可以提出书面异议或提起诉讼。
强制执行的定义、流程以及相关规定。强制执行是法院根据生效法律文书,运用国家强制力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保障权利人权利实现。在执行过程中,如果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等特定情形,可以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裁定书中应载明执行标的总额、已执行的债权数额和剩余
房屋拍卖的法律程序。首先,拍卖人需与委托人签订委托拍卖合同并对房屋进行鉴定和估价。其次,发布拍卖公告并展示待拍房屋。再次,参与拍卖的市民需进行资格审查并缴纳保证金。然后,市民参与竞拍,成交后签署确认书并办理房屋权属转移手续。整个过程需遵循我国《拍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