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申请行政复议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必须明确,并符合法定规定。
申请人必须与具体行政行为存在利害关系。
申请人必须提出具体的行政复议请求,并陈述理由。
申请人必须在法定的申请期限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申请人的行政复议请求必须符合行政复议法规定的行政复议范围。
申请人的行政复议请求必须属于收到行政复议申请的行政复议机构的职责范围。
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前,其他行政复议机关尚未受理同一行政复议申请,人民法院尚未受理同一主体就同一事实提起的行政诉讼。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七条,在申请行政复议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
申请人可以对国务院部门的规定提出审查申请。
申请人可以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提出审查申请。
申请人可以对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提出审查申请。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规定不包括国务院部、委员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对于规章的审查应遵循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
滞纳金缴纳的法律性质、特点和界定。滞纳金具有法定性、强制性和惩罚性的特点。滞纳金是税务机关对未按时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征收的附带征收。关于滞纳金的法律性质,存在损害赔偿说、行政处罚说、行政秩序罚说和损害赔偿兼行政执行罚说等不同观点。
劳动局处罚行政复议的相关法律流程。当劳动局对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时,应在三十日内答复。行政复议机关需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依法处理或转送其他机关处理。同时,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会提出审查意见,经同意或讨论后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包括维持、履行职责、
征地补偿方案的复议程序。被征收人若对征地补偿方案不满意,可申请行政复议或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市、县级政府需及时公告征收补偿方案等相关内容,并重视宣传和解释工作。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流程包括公告、制定方案、征求意见、确定方案、审批及费用管理等步骤。
行政强制执行的定义、特征、执行种类和实施方式。行政强制执行是行政机关或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相对方采取强制手段,促使其履行义务的行为。其特征是执行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院,执行对象范围广泛,包括物、行为和人。执行方式分为直接执行和间接执行,间接执行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