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由于企业按照14%计提的福利费不足以支付企业的各项福利费开支(如:在职、离退休人员取暖费、生活困难补助、丧葬费等),由此出现的超支该如何处理?
【解答】
1、会计处理
根据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财务通则》第四十三条、四十四条规定及现行会计准则规定,职工教育经费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提取,专项用于企业职工后续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会经费按照国家规定比例提取并拨缴工会。而应付福利费通常不再计提。
企业发生福利费相关支出时,先在“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费”借方归集,期末根据受益职工服务对象,分配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该明细帐户期末通常无余额。
2、税务处理
“工资薪金总额14%”是现行企业所得税条例第四十条对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时的一个限额标准。
企业会计处理时列支的职工福利费,未超过上述标准的,企业所得税前按实际发生额扣除;超过标准的按标准扣除,超过部分进行纳税调增处理。
应收账款在设定质押后的处理方式,包括转让问题、清收与使用问题以及管理问题。在转让问题上,应收账款在质押后一般不得转让,出质人如欲转让需经质权人同意。在清收与使用问题上,应收账款的债务人支付的款项应优先用于清偿所担保的债权。在管理问题上,出质人应履行对
个人制造假账的法律处罚。对于情节不严重且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将受到《会计法》规定的罚款和行政处分。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如有期徒刑和罚金,具体处罚程度取决于逃税数额和所占应纳税额的比例。文章还强调了伪造会计凭证的法律处罚
用人单位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的多项义务,包括出具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证明、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支付经济补偿以及保存劳动合同文本等。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履行这些义务,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文章还强调了这些义务的重要性和对劳动者的保护。
债权凭证制度的法律属性不明确的问题,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债权凭证并未改变人们对法院出具“法律白条”的认识,实施中增加了法院工作量,且缺乏明确的执行措施标准和有效监督。尽管设立债权凭证的初衷是保护债权人权益、提高法院执行效率,但实际上并未达到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