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的规定,发生在中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以下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当劳动关系的确认引发争议时,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当因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而产生争议时,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当因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而引发争议时,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当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而产生争议时,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当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事项而产生争议时,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当事人也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申请人在申请仲裁时应当提交书面的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的人数提交申请书副本。
仲裁申请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申请书应当载明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以及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申请书应当明确申请人的仲裁请求,并陈述相应的事实和理由。
申请书应当列明所提交的证据和证据来源,以及相关证人的姓名和住所。
如果书写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申请人可以口头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将记录口头申请的内容,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关于二倍工资是否一裁终局的问题。依据法律规定,追索劳动报酬等争议如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的金额,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同时,未签劳动合同情况下超过一年未主张双倍工资请求的,视为签署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另外,用人单位在
劳动争议裁决的终局情形和仲裁时效期限。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部分劳动争议裁决被视为终局裁决,包括金额低于地方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的案件和在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与国家劳动标准有关的争议。同时,劳动者在劳动争议发生后一年内可以向有关部门寻求
劳动仲裁与上班要求的区别。劳动争议发生后,职工在未能达成协议时应遵守上班要求,除非存在正当理由。劳动仲裁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的仲裁申请进行公正裁决。根据法律规定,劳动争议的申请仲裁时效为一年,但劳动报酬争议有例外。仲裁时效可因特定情况中断或暂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相关问题。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仲裁时效可以因多种情况中断或中止,包括当事人主张权利等。如果劳动关系终止后发生拖欠劳动报酬争议,劳动者可以在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不受仲裁时效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