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
在国家计委《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中,13种价格行为被列为价格欺诈行为。它们分别是:
——标价签、价目表等所标示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质地、计价单位、价格等或者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内容与实际不符,并以此为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购买的。
——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一交易场所同时使用两种标价签或者价目表,以低价招徕顾客并以高价进行结算的。
——使用欺骗性或者误导性的语言、文字、图片、计量单位等标价,诱导他人与其交易的。
——标示的市场最低价、出厂价、批发价、特价、极品价等价格表示无依据或者无从比较的。
——降价销售所标示的折扣商品或者服务,其折扣幅度与实际不符的。
——销售处理商品时,不标示处理品和处理品价格的。
——采取价外馈赠方式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时,不如实标示馈赠物品的品名、数量或者馈赠物品为假劣商品的。
——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带有价格附加条件时,不标示或者含糊标示附加条件的。
——虚构原价,虚构降价原因,虚假优惠折价,谎称降价或者将要提价,诱骗他人购买的。
——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前有价格承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的。
——谎称收购、销售价格高于或者低于其他经营者的收购、销售价格,诱骗消费者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
——采取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短缺数量等手段,使数量或者质量与价格不符的。
——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谎称为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
《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已从今年1月1日起施行。国家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价格欺诈行为均有权向价格主管部门举报,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进行处罚。
虚假广告受骗的赔偿责任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消费者因虚假广告受到欺骗可以向广告主寻求赔偿。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和广告代言人在特定情况下也应承担连带责任。虚假广告行为的认定涉及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宣传的产品与服务的真实性。如果广告捏造事实或宣传内容与
虚假广告的法律处罚。根据《新广告法》相关规定,发布虚假广告属违法行为,相关部门可责令停止发布并罚款。罚款金额根据广告费用计算情况而定,严重情况可吊销执照。涉及犯罪将追究刑责。经营者不得进行虚假宣传,否则消费者有权要求赔偿。广告经营者发布虚假广告需承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实体店退换货的具体法律规定。消费者在实体店购买的商品,若存在质量问题或不符合约定,可依法进行退换货。对于网络等销售的商品,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也可无理由退货。同时,消费者协会在处理消费者投诉时遵循一定的原则,如依
消费者在商场因虚假宣传购买产品遭受损失后的索赔问题。消费者需保存相关证据,先与商场协商,如无法达成一致可投诉或诉讼。法律规定了虚假宣传的处罚和赔偿标准,包括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不得误导消费者。发布虚假广告将面临严厉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