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environmentpollution)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在此类侵权案件中,由于受害人往往因为受科学知识或技术手段的限制,对污染的发生和危害程度难以有准确的认识和了解,由受害人提供证据来说明自己所受损害以及损害程度在客观上确实存在相当的难度和实际障碍。因而加害人是否有故意或者过失不再成为受害人证明的对象。环境污染赔偿纠纷的举证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中的证实对象主要包括:
构成损害赔偿责任,必须具备4个要件:1、侵害行为;2、损害结果;3、行为人的过错;4、侵害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四大要件就是需要通过举证加以证实的对象。
2、环境污染受害人的举证责任
污染受害人必须就以下事项举证:
①存在污染损害行为,而且该污染损害行为是其指控的加害人实施。
②自身遭受了污染损害,并因此承受了直接损失。“直接损失”应当包括已经遭受的实际损失和必然遭受的损失。
3、环境污染加害人的举证责任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新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第4条第(3)款,环境污染赔偿纠纷的加害人应就两方面事项承担举证责任:①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②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关于污染损害的免责事由,我国环境法律已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情形:①不可抗力,即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劫难,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旧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于承担责任;②污染损失由第三者故意或者过失所引起的,由第三者承担责任;③污染损失由受害者自身的责任所引起的,排污单位不承担责任;④由于负责灯塔或者其他助航设备的主管部门在执行职责时的疏忽或者其他过失行为,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失的,有关责任者依法免于承担责任。
关于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排污企业最具举证能力加以证实。
所谓的因果关系是人们从长期实践经验中所总结出来的就前后两种现象所存在的带有内在规律性的必然联系。根据经验来看,如果前一现象必然导致后一种现象出现,那么这两种现象之间就存在因果关系。若加害人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实不存在因果关系,则加害人应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在这种情形下,将推定存在因果关系。
环境侵权中的时效期问题。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了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诉讼的三年时效期,但这一规定不利于受害者,因为环境污染损害具有间接性、潜伏性等特点,导致受害者难以知道自己受到了损害。此外,二十年的最长诉讼时效期限也存在法律上的不协调和不够长的问题。因此,需
借款抵押合同的细节和条款。合同中,甲方以其财产作为抵押,以确保《借款合同》的履行。合同内容包括抵押物清单、抵押金额和期限、抵押物权属、抵押担保范围、合同效力、费用承担、抵押物保管、抵押物保险、价值减少的损害赔偿、附加担保以及环境污染和其他损害责任等条
凯里学院附中教学楼墙体垮塌事故的相关情况。事故导致2名学生死亡,3人受伤,原因是教学楼楼顶电箱线路老化引发爆炸。学校曾申报重建,但未获批复。事故发生在持续阴雨天气中,居民认为天气也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目前,相关部门正在调查教学楼的老旧程度和安全隐患
中国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的不完善及其影响。现行《环境保护法》虽确立了赔偿制度,但缺乏实施细则和代表公众及国家环境权益的诉讼制度。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实践中的赔偿难以实施,间接、潜在和远期影响无法获得赔偿,环境权益受损。为此,建议提升环境权益的法律地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