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损害赔偿一般遵循全额赔偿原则,即侵权行为人应承担造成的实际损失。然而,由于环境侵害行为的持续性和缓慢性,对环境的损害是连续不断的,对环境的影响是渐进的和累积的。因此,在考虑损害赔偿时,应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直接损失包括已经发生的实际损失和合理预期收益的丧失。间接损失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应获得但由于环境污染或破坏而未能获得的收入。
人身损害是指侵权行为对受害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等造成的伤害。人身损害的表现形式包括:
对人身损害的赔偿一般根据损害程度确定,即根据因伤害人身而引起的财产损失进行赔偿。损害越重,赔偿金额越高。
精神损害是指因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疼痛。例如,由于噪声污染导致的神经衰弱。在英美法中,如果受害人死亡,其亲属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在涉及人身或人格侵害的案件中,受害人也可以主张疼痛、痛苦或其他精神方面的损害。
根据现行规定,污染受害人仍然需要提供以下证据:
受害人只需证明排污者实施了污染环境的行为并自己遭受了损失,而无需证明污染环境的行为与自身损失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排污者除了要证明排污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外,还需承担证明不承担责任或减轻责任的情形的举证责任。
对于污染损害的免责事由,我国环境法律已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主要包括:
凯里学院附中教学楼墙体垮塌事故的相关情况。事故导致2名学生死亡,3人受伤,原因是教学楼楼顶电箱线路老化引发爆炸。学校曾申报重建,但未获批复。事故发生在持续阴雨天气中,居民认为天气也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目前,相关部门正在调查教学楼的老旧程度和安全隐患
污染环境侵权案件的管辖法院问题,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对于未跨地区的侵权案件,由发生地人民法院管辖;对于跨地区的案件,则由共同上一级法院指定管辖。同时,文章还详细解释了污染者的责任、多个污染者的责任、污染者责任的确定、证据的提供以及专门知识的人出庭等相
环境污染构成犯罪的标准。根据相关规定,环境污染达到一定程度将构成犯罪。文章详细列举了构成犯罪的情形,包括造成公私财产损失、土地功能丧失、森林或其他林木死亡、人身伤亡等严重后果的情形。同时,解释了在认定环境污染行为时适用的法律标准。
(一)对患者的诊疗、护理不存在过错;在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中,受害人应当就自己受损害的事实和接受过医疗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如果病员及其家属不配合治疗是造成损害后果的全部原因,则可以免除医疗机构的赔偿责任;如果病员及其家属不配合治疗只是损害后果的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