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犯罪 > 犯罪构成 > 间接故意共同犯罪之认定

间接故意共同犯罪之认定

时间:2024-12-22 浏览:1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31736

案情

被告人盗割电缆线引发的法律争议

被告人雒某良携带工具前往工地盗割电缆线,期望获取其中的铜芯以获得经济利益。被告人吴某明、庞某富路过工地后,也想割断电缆线以获取铜芯。三人使用锯子轮流锯电缆线,期间被告人刘某银加入并将割下的电缆线砸碎放入袋中。四人共同锯断另一根电缆线时,不慎弄断了与电缆线平行的中继光缆,导致当地11712户电话座机中断达3小时20分钟。四被告人从盗割的电缆线中获得了545元。后被捕。

点评

关于盗割电缆线与弄断中继光缆的争议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如何认定四被告人在盗割电缆线时,弄断与其平行的中继光缆的行为。在合议庭中,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这是过失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应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刑罚;另一种认为这是间接故意行为,构成共同犯罪,且造成严重后果,应处七年以上十五年以下刑罚。最终合议庭采纳了第二种意见。

本案涉及到刑法总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犯罪主观方面的间接故意和疏忽大意之间的区别。同时,还涉及到共同犯罪的认定,使得本案较为复杂。

根据我国刑法第十四条和第十五条的规定,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后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情形;而疏忽大意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危害社会结果,但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的情形。从刑法的规定来看,二者在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上存在区别。然而,在实际案件中,这两种行为可能不容易区分。

对于间接故意行为,有学者总结了三种常见情形:一是追求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二是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三是突发性的犯罪,不计后果,放任严重后果的发生。根据本案的情况,可以认定为第一种情形,即四被告人追求盗窃电缆线的目的而放任与之平行的中继光缆断裂的结果。他们应当明知盗割电缆线的行为会对中继光缆造成损害,但为了获得电缆线而放任中继光缆被损害,这是典型的间接故意行为。

如果认定为过失犯罪,就意味着被告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危害后果,但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然而,在本案中,被告人们并非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后果,而是明知盗割电缆线的行为会造成危害后果,只是没有预见到后果的严重性。这只涉及到量刑而不是定性。

此外,本案涉及到多人临时纠集犯罪的情况,共同盗割电缆线的故意是明显的。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过失不构成共同犯罪。如果认定为过失犯罪,将根据被告人的行为分别定性量刑,与本案的事实情况不符。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造成一定规模的通信中断已构成严重后果,应处七年以上刑罚。根据被告人在犯罪中的作用地位和法定量刑情节,本案作出了相应的裁决。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

刑事裁定书

(2007)渝五中刑终字第170号

原公诉机关

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检察院。

上诉人(原审被告人)

雒某良,男,1933年9月13日出生于重庆市南岸区,汉族,某盲,无业,住重庆市南岸区长生桥新建街39号1幢1单元3-2。2006年3月18日因涉嫌犯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被取保候审,经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决定于2007年3月27日被逮捕。现押于重庆市南岸区看守所。

辩护人

李某、黄某明,重庆渝一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审被告人

吴某明,男,1952年12月10日出生于重庆市南岸区,汉族,某盲,农民,住重庆市南岸区长生路9号6单元6-2。2006年3月19日因涉嫌犯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被取保候审,经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决定于2007年3月27日被逮捕。经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决定于2007年4月26日取保候审。

原审被告人

庞某富,男,1935年12月1日出生于重庆市南岸区,汉族,某盲,无业,住重庆市南岸区长生桥镇石桥铺街1号。2006年3月18日因涉嫌犯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被取保候审,经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决定于2007年4月26日被逮捕。现押于重庆市南岸区看守所。

原审被告人

刘某银,男,1944年2月12日出生于重庆市南岸区,汉族,小学某化,农民,住重庆市南岸区长生桥镇石桥铺街1号,佃住长生桥丹阳小区二单元4-1号。2006年4月4日因涉嫌犯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被刑事拘留,同年5月1日被取保候审。经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决定于2007年3月16日取保候审。

审理过程

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审理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检察院起诉指控原审被告人吴某明、庞某富、雒某良、刘某银犯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一案,于2007年4月26日作出(2007)南法刑初字第191号刑事判决。原审被告人雒某良不服,提出上诉。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经过阅卷,讯问上诉人,认为本案事实清楚,决定不开庭审理。现已审理终结。

原判认定

被告人雒某良、吴某明、庞某富、刘某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割正在使用的通信电缆,并致使正在使用的中继光缆被破坏,造成一万余用户通信中断达三小时以上,危害公共安全,后果严重,其行为均已构成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在共同犯罪中,被告人雒某良、吴某明、庞某富地位作用较大,均是主犯,被告人刘某银是从犯。被告人吴某明有自首情节。故依法对吴某明、刘某银减轻处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四款、第二十七条、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第七十二条第一款、第七十三条第二款、第三款、第六十四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第(二)项之规定,判决:一、被告人吴某明犯破坏公用通信设施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二、被告人雒某良犯破坏公用通信设施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三、被告人庞某富犯破坏公用通信设施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四、被告人刘某银犯破坏公用通信设施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五、没收涉案赃款及作案工具。

上诉理由

雒某良提出上诉,认为自己没有实施破坏电信设施的行为,不构成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应构成盗窃罪。认为一审区分主从犯不当,请求从轻处罚并适用缓刑。

上诉意见驳回

经查,上诉人雒某良与吴某明、庞某富、刘某银共同破坏电缆线,并导致光缆线断裂,造成一万余用户通信中断。上诉人虽然没有割取电缆线卖钱的故意,但其为获取波纹管而与其他人共同破坏电缆线,同时使光缆线被损害,应对光缆断裂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上诉人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故驳回上诉。

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刑事案件的裁定

案件背景

本院认定,上诉人雒某良和原审被告人吴某明、庞某富、刘某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共同盗割正在使用的电缆线的过程中,破坏正在使用的光缆线,造成10000余用户通讯中断达3小时以上,危害公共安全,其行为均已构成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

法律适用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第(二)项的规定,上诉人雒某良和原审被告人吴某明、庞某富、刘某银的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均应依法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鉴于在共同犯罪中,上诉人雒某良和原审被告人吴某明、庞某富系主犯,原审被告人刘某银系从犯,依法可对原审被告人刘某银减轻处罚。又鉴于原审被告人吴某明犯罪后具有自首情节,依法亦可对其减轻处罚。

裁定结果

原判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但原判认定上诉人雒某良和原审被告人吴某明、庞某富、刘某银犯破坏公用通信设施罪的罪名错误,上诉人雒某良、原审被告人吴某明、庞某富、刘某银的行为依法应以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定罪处罚。上诉人雒某良及其辩护人提出其不构成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上诉理由和辩护意见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纳。上诉人雒某良提出原判区分主从犯不当的上诉理由及其辩护人提出雒具有立功情节的辩护意见亦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纳。

裁定依据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九条第(一)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四款、第二十七条、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第七十二条第一款、第七十三条第二款、第三款、第六十四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有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第(二)项之规定。

裁定决定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本裁定为终审裁定。

审 判 长 卢某莲

代理审判员 蒋某武

代理审判员 钟某斐

二○○七 年 六 月 二十五日

书 记 员 侯某贤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贪污罪形式的分类

    贪污罪的分类。包括侵吞财物、窃取财物、骗取财物和其他方法等多种形式的贪污行为。其他方法还包括内外勾结、公款私存、利用回扣和合同非法占有公款等。此外,文章还介绍了间接贪污和占有应交单位的劳务收入等形式的贪污行为,以及利用新技术手段进行贪污的行为。

  • 五年后再犯赌博罪是否属于累犯

    五年后再犯赌博罪是否属于累犯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属于累犯。对于赌博罪,如果符合聚众赌博的立案追诉标准,应当以营利为目的并被追究刑事责任。用作赌注的款物、

  • 福利院虐待儿童老人的法律处罚

    福利院虐待儿童老人的法律处罚和福利院领养孩子的手续。对于虐待行为,根据相关法律,福利院若虐待儿童老人且情节严重,其主要领导者和直接责任人员将受到刑事处罚。领养孩子方面,收养人需提交一系列证件和证明,包括护照、海外居住证明等,并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

  • 挪用公款罪中营利性活动的认定

    挪用公款罪中营利性活动的认定。根据相关法律解释,挪用公款用于营利活动包括存入银行、集资、购买股票等行为。不同挪用情况有不同的认定标准,涉及挪用时间、是否归还、是否用于非法活动等。明确区分不同情况有助于对挪用公款罪进行恰当的法律处理。

  • 传销被骗的钱讨要方法
  • 认定犯罪成立的要件
  • 故意杀死警犬的法律问题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