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之一,除非另有规定,应承担民事责任:
当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同时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普通民事法律的民事责任要件时,消费者有权选择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请求保护。
除了一般规定外,还有以下特殊规定: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5条规定,对于国家规定或经营者与消费者约定的包修、包换、包退的商品,经营者应负责修理、更换或退货。如果在保修期内经过两次修理仍无法正常使用,经营者应负责更换或退货。对于大件商品的"三包"要求,消费者要求经营者修理、更换或退货时,经营者应承担合理费用,如运输费用。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以邮购方式提供商品时,应按约定提供商品。如果未按约定提供,应根据消费者要求履行约定或退还货款,并承担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7条规定,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服务时,应按约定提供。如果未按约定提供,应根据消费者要求履行约定或退还预付款,并承担预付款的利息和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
如果消费者购买的商品被有关行政部门认定为不合格,消费者有权要求退货,经营者应负责退货,不得无理拒绝。一般商品在经过修理、更换后仍无法使用时,可以退货;而对于不合格商品,只要消费者要求退货,经营者应负责退货,不得以修理、更换或其他理由拒绝。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导致消费者或其他人受伤、残疾或死亡,应承担以下责任: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如果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存在欺诈行为,应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金额,增加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这是我国第一个适用惩罚性赔偿的立法例。这一规定旨在惩罚欺诈行为的经营者,特别是制造、销售假货的经营者,并鼓励消费者与欺诈行为和假货作斗争。
所谓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故意以虚假陈述或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从而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判断欺诈行为应以客观的方法进行,即根据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所采用的手段来判断。只要证明以下事实存在,就可以认定经营者构成欺诈行为:第一,经营者对商品或服务的说明是虚假的,足以欺骗或误导一般消费者。第二,消费者因受误导而购买了经营者的商品或接受了服务,即经营者的虚假说明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存在因果关系。
对于经营者的欺诈行为,消费者不仅可以获得补偿性赔偿,还可以要求增加赔偿金额。增加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格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由于增加的赔偿金额超出了消费者的实际损失,因此具有惩罚性质。
以上是关于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民事责任及相关法条的介绍。
网上团购是否有发票的问题,根据发票管理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网上团购应该提供发票。商家拒绝开具发票是违法行为,消费者有权索要发票,商家若拒绝提供发票,涉嫌偷税漏税。消费者在遇到商家拒绝开具发票时,可以向税务部门举报或拨打纳税服务热线投诉。
燃气管理条例对于装反气表的规定,以及业主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可以不支付报酬的问题。燃气经营者有责任向用户提供持续、稳定、安全的燃气供应,并指导用户安全用气。如果气表被装反,业主有权要求工人重装,且如果工人拒绝,可以不支付费用。同时,燃气用户也需要遵守相关
餐馆要求加收清洁费的合法性分析。在消费者进行非正常消费活动如砸蛋糕游戏导致包厢环境污损时,商家有权额外收取清洁费。但商家需提前告知消费者相关规定,以避免纠纷。根据法律,商家必须明码标价并保护公共场所卫生清洁。因此,餐馆要求加收清洁费的做法在法律上是合
蒋女士在工作中遭受员工殴打并受伤,两年后被诊断为抑郁性神经症。江汉区法院表示,必须待相关部门鉴定后才能决定她是否享受工伤待遇。蒋女士于2004年开始在某公司担任人事部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