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约》的规定,国际海洋法法庭由21名独立法官组成,并且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法庭的法官应享有公平和正直的最高声誉,并且在海洋法领域内具有公认的资格。
法庭的法官不能执行任何政治或行政职务,并且不能与与海洋或海底资源勘探和开发以及其他与海洋或海底的商业用途有关的企业有积极联系或财务利益。
法庭作为一个整体,还必须能代表世界各主要法系和公平地区分配。
法官的选举按照《公约》各缔约国协议的程序进行。
如果候选人得票最多,并且获得出席并参加表决的缔约国三分之二多数票,则当选为法官。然而,该项多数应包括过半数的缔约国。
法官的任期为九年,可以连选连任。
目前,国际海洋法法庭的现任法官来自格林纳达、克罗地亚、阿根廷、巴西、保加利亚、日本、俄罗斯联邦、韩国、喀麦隆、加纳、印度、黎巴嫩、英国、德国、意大利、突尼斯、塞内加尔、佛得角、中国、法国和特多。
现任庭长为格林纳达籍法官内尔森,副庭长为克罗地亚籍法官乌卡斯,中国籍法官许光建于2002年竞选连任,任期至2011年。
2011年6月15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21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会议上,中国候选人、国际海洋法法庭现任法官高之国成功当选连任,获得了141票的高票支持。
高之国于2008年1月30日当选联合国国际海洋法法庭法官,并于2008年3月3日在德国汉堡宣誓就任。
外国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追究问题。我国刑法规定了属地管辖、保护管辖、普遍管辖等原则,对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或领域外犯罪的情况进行了详细阐述。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我国加入的相关国际公约以及国内立法涉及的问题。对于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的情况,即使经过外国审判,
联合国宪章与国际人权宪章的人权内容及其影响。联合国宪章序言宣布了保护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的信念,但其人权条款并不能直接构成会员国的义务。国际人权宪章包括《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这些文件为人权领域提供了法律基础并产生了
中国人权法制建设的重要使命和系统工程。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多个领域和层面。国际人权法在中国人权法制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宪法修正案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加快人权法制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提升我国的人权保障水平,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缔约能力和缔约权的相关概念,包括主权国家和其他国际法主体的缔约能力,以及缔约权的内涵和主体。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全权证书和完全的缔约权的要点。同时,提出了关于缔约时的自由同意和强行法规则的一些限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