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劳动合同解除的法律规定
时间:2024-03-17 浏览:6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劳动合同法第40条: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解除劳动合同
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定义
根据《劳动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规定,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是指发生不可抗力或出现致使劳动合同全部或部分条款无法履行的其他情况。这些情况主要包括企业迁移、资产转移、企业改制、部门撤并、经营方向或经营战略重大调整、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等。
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处理方式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0条规定,当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时,用人单位应与劳动者协商变更劳动合同。如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用人单位可以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或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解除劳动合同。
案例分析
在本案中,某市造纸厂生产部门由于当地政府加大保护自然遗产规划的影响,不得不从A市迁移到B市,只有销售部门留在A市。企业希望员工何某到B市继续从事原有工作,但何某希望留在A市。双方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企业以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由解除了劳动合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审理后支持了企业的决定。
法律规定的合理运用
劳动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用人单位应根据法律规定灵活适用,正确行使相应的权利。需要强调的是,只有当客观情况的发生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时,用人单位才可以依据劳动合同法第40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客观情况虽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并未导致劳动合同的履行发生变化,用人单位则应继续履行合同,不能依据该条款解除劳动合同。另外,用人单位在出现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客观情况时,应与劳动者进行协商变更劳动合同,只有在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才能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民事赔偿的诉讼时效及其起算
民事赔偿的诉讼时效及其起算。一般民事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三年,特殊情况下为一年。诉讼时效的起算基于权利主体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的那一天。不同情境下,诉讼时效的起算点有所不同,包括约定履行期限、无履行期限、附条件或期限的债权请求权等。人身损害赔偿中,
-
劳动纠纷处理程序的操作规程
劳动纠纷处理程序的操作规程及企业减少劳动纠纷的措施。包括劳动纠纷的登记和仲裁程序、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文化手段等方面的内容。企业应采取多种方式预防和处理劳动纠纷,降低风险并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
-
劳动合同解除协议
甲方与乙方因各种原因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协议内容。协议中明确了双方同意自某年某月某日起解除劳动关系,甲方需支付乙方工资、社保、公积金及经济补偿金等责任。协议还规定了乙方办理离职手续的时间,以及乙方放弃其他诉求的声明。最后,协议生效时间及相关法律效应也做
-
崔某与莱阳某调味品公司劳动争议案件
崔某与莱阳某调味品公司之间的劳动争议案件。崔某在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在公司工作,后因工作事故受伤并遭到解雇。崔某提出多项仲裁请求,包括经济补偿金、双倍工资等。经过仲裁和法院审理,最终判决调味品公司支付崔某经济补偿金12400元,其他请求因超过仲裁时
-
彩礼请求权的诉讼时效
-
提起劳动诉讼的条件
-
劳动合同解除的法律责任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