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媒体报道,一位名叫陈先生的居民带着他出生仅3天的儿子前往深圳儿童医院治疗肚胀。经过医院拍摄了十几张X光片后,医院要求进行一项费用超过10万元的手术。陈先生拒绝了手术,并带着孩子前往广州治疗,最终只花费了7.8元,孩子目前身体状况良好。深圳儿童医院在9月7日回应称,所有诊疗都符合规范。
从以上信息分析,很容易得出医院贪婪、只追求利益的结论。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个结论再正常不过,每个人都能深有体会,因此引起了强烈的共鸣。然而,我们不能仅凭情绪随意地涂抹真相,从结果倒推过程的合理性并不科学。
尽管孩子目前身体状况良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花费7.8元就彻底解决了所有问题,而10万元的手术则属于过度诊疗。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这种可能性,其根源在于当下医院存在牟利冲动,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众所周知,"看病难,看病贵"是常识,尤其是对于大医院而言更是如此。无论是大病还是小病,如果不花费几百上千元,根本无法得到有效治疗。而医院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家垄断了病人健康的企业,往往利用其专业性竭尽所能地"恐吓"病患,以图最大化利益。在这其中,虽然有些医疗行为是必要的,但也存在很多过度医疗的情况。然而,作为普通病患,我们根本无法做出科学理性的判断,只能凭借直观感受和社会舆论私下猜测、将信将疑。
在某种程度上,人们抱有一种宏观上的"有罪推定",因此往往容易对特定医院和医生产生不白之冤。医生作为白衣天使,却被妖魔化为黑心商人,不仅劫财还要动刀。医患关系为何会变得如此扭曲?究其根源,还是由于现行"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所决定,医疗机构除了承担救死扶伤的天职,事实上还承担着从病人身上获利以维持自身运行和发展壮大的职能。医生在具体诊疗过程中开具药物、检查和手术,往往包含一定数额的提成,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同时,尽可能多地进行检查也可以在日后发生纠纷时规避自身的责任,确保有足够的证据。
由于医疗机构的利益驱动,医患关系紧张不可避免。医生个人的医德医风很难总能对利益说不,因此要想解决当前医疗乱象,缓和过度紧张的医患关系,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局面。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强医保约束等手段,彻底消除医疗机构的盈利冲动。
只有当过度医疗不再有利可图时,医患的心才能真正靠近,人们才会相信白衣天使的形象,相信生命值得托付。
胡*斌因工伤导致的医疗事故案件。胡*斌在一家三甲医院接受手术后出现左肾萎缩问题,因医院丢失病历导致无法鉴定工伤致残等级。法院依据卫生部的相关规定,判定医院承担医疗事故责任,赔偿胡*斌共计80263元。胡*斌对伤残等级鉴定提出上诉,认为赔偿金额应更高。
医疗事故调查报告,指出一起医疗操作过失导致的严重后果。医院未经家属同意进行阑尾切除术,手术操作不当导致并发症,需要二次手术修复。医院全责,构成三级丙等医疗事故,手术审批不当且违反执业医师法规定。这起事件引发深刻教训,强调治疗应建立在确实存在疾病的基础
一起医疗事故案例。一名男性青年因恶性疟疾误诊为感冒而接受治疗,最终不幸去世。事故责任在于医生未按规定进行血检并及时确诊治疗。文章提出了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坚持各项诊疗常规等措施,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医疗事故争议鉴定的流程及相关事项。文章中,双方就手术方式和医疗过程存在争议,委托法定鉴定机构进行鉴定。鉴定过程遵循法定程序,包括展示专家名单、执行回避制度等。最终,专家鉴定组在审阅病历和相关材料后,进行了医疗事故争议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