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事诉讼法第48条第2款的规定,刑事证据是用于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证据具有证明力和证据能力两个基本特征。证据的证明力指的是证据对待证案件事实的证明作用,而证据的证据能力则是指证据资料在法律上允许其作为证据的资格。
刑事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即证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主观猜测或虚假的东西。证据的客观性是由案件事实本身的客观性决定的。证据事实可以是物品、痕迹、文件等客观存在的物质,也可以是被人们感知并存入记忆的事实。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只要与案件事实有关,都可以作为证据。此外,证据事实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这为公安司法人员调查收集证据提供了物质基础。
刑事证据必须与案件的待证事实存在客观联系,即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存在关联。证据不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还必须与案件事实有关。虽然客观存在的事实多种多样,但并非所有都能成为证据,只有与案件事实具有客观联系的事实才能作为证据。证据能够对案件事实起证明作用,正是因为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存在联系。只要与案件事实有客观必然的联系,并且对查明案件有意义,就可以作为证据;与案件事实无关的事实,无论其真实可靠程度如何,都不能作为证据。
刑事证据必须是按照法律要求和法定程序取得的事实材料,即具备合法性。这意味着诉讼证据的提供、收集和审查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要求。无论是公安司法人员收集证据还是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提供证据,都必须合法,否则不能作为诉讼证据。刑讯逼供、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是严禁的。在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各种证据的取得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刑事证据的种类是指表现证据事实内容的各种外部形式,也是证据的法定形式。刑事诉讼法第48条第2款规定了证据的八种形式:
物证是指案件中涉及的物品作为证据的形式,例如凶器、毒品等。
书证是指书面文件作为证据的形式,例如合同、账目等。
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就案件事实作出的口头陈述作为证据的形式。
被害人陈述是指被害人对案件事实作出的陈述作为证据的形式。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作为证据的形式。
鉴定意见是指专家对案件相关问题作出的鉴定结论作为证据的形式。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过程的记录作为证据的形式。
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作为证据的形式。
刑事证据的收集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和律师根据法律规定的范围和程序,收集证据和证据材料以证明特定案件事实的法律活动。收集证据是运用证据的首要工作,是分析研究案情的前提和先决条件,也是判断、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收集证据工作,就没有发言权、决定权和处理权。只有做好收集证据的工作,才能为审查证据、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提供充分可靠的证据材料。如果没有充分收集证据,缺乏必要的证据材料,运用证据查明案件事实就只是一句空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进行重新收集证据,就无法查明案件事实。因此,收集证据对于运用证据查明案件事实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
刑事证据的任务是确定案件的真实情况。在刑事诉讼中,必须证明犯罪事实是否发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实施了犯罪行为,以及有无从重、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情节等。所确定的案件事实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因此,刑事证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本文,我们对刑事证据的定义、特征和法定种类有了初步了解。如对刑事证据有任何疑问,请咨询我们的专业律师团队。
干部身份的确认问题。干部身份在中国仍然存在并涉及到职称认定、工龄审核等方面。干部身份的确认涉及不同情况,包括统招的中专生、大专生和本科生,以及非统招类的毕业生等。要明确身份需要办理相应的手续,例如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干部吸收和录用手续等。此外,买断工
解决纠纷的四种途径:协商解决、调解解决、仲裁解决和诉讼解决。其中,协商和调解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力,而仲裁和诉讼则具有。当事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同时,提到了相关法律条款作为参考。
书记员在我国司法体系中的行政地位和法律定位。书记员是人民法院的行政工作人员,负责法庭审理记录等审判辅助事务,其职责受到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担任书记员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包括国籍、拥护宪法、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等。同时,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曾被开除
法庭录音的合法性问题,指出在我国一般情况下法庭不公开录音,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案件不公开审理时录音不合法。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如哄闹、冲击法庭、侮辱司法工作人员等,并强调了对这些行为的处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