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拘留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 拘留对象为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现行犯指正在实施犯罪的人,重大嫌疑分子指有证据证明具有重大犯罪嫌疑的人。
2. 具备法定的紧急情形之一。紧急情形的定义在刑事诉讼法第80条和第163条中对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的拘留分别有不同的规定。
1. 公安机关可以先行拘留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
(1)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
(2)被害人或在场目击人指认其犯罪。
(3)在身边或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
(4)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正在逃跑中。
(5)有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可能。
(6)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
(7)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
2. 人民检察院在直接受理的案件中,对于具有以下两种情形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有权决定拘留:
(1)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正在逃跑中。
(2)有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可能。
1. 拘留的决定:
公安机关需要拘留犯罪嫌疑人时,由承办单位填写《呈请拘留报告书》,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并签发《拘留证》,然后由提请批准拘留的单位执行。
人民检察院决定拘留的案件,应当由办案人员提出意见、部门负责人审核、检察长决定。人民检察院应当将拘留的决定书送交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执行。
2. 拘留的执行:
公安机关执行拘留时,必须出示拘留证,并要求被拘留人在拘留证上签名和按指纹。如果被拘留人抗拒拘留,执行人员有权使用强制方法,包括使用戒具。除非有碍侦查或无法通知的情况,决定拘留的机关应在24小时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或所在单位拘留的原因和羁押的地点。
在异地执行拘留时,公安机关应当通知被拘留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被拘留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予以配合。
3. 拘留的期限: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9条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在拘留后的三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并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执行情况。对于需要继续侦查并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依法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
综上所述,刑事拘留是一种预防性措施,用于应对可能妨碍刑事诉讼的行为。同时,刑事拘留也是一种较为严厉的强制措施。因此,一旦被刑事拘留,当事人及其亲属应立即聘请律师介入,以更好地保护被拘留人的权益。
行政本位模式与司法本位模式的比较。行政本位模式主要在德国和奥地利等国家采用,强调行政机关自行执行权力,提高行政效率,但需要对行政机关的执行权进行必要的限制。司法本位模式以美国和法国为代表,强调司法控制和审查,防止行政权滥用,但可能降低行政效率。两种模
行政听证程序的多重意义。从理论角度看,行政听证程序是为了维护公平精神,平衡公权与私权的关系;从经济学角度看,行政听证可提高行政效率、节省交易成本;从行政法律体系角度看,它是核心部分,维护体系的完整性;从依法治国角度看,它加强依法行政和法治意识;加入W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关于扰乱单位秩序的行为及拘留程序。对于结伙斗殴、追逐拦截他人等寻衅滋事行为,根据情节轻重可处以不同拘留时间和罚款。同时,对于特定人群如未成年人、七十岁以上老人、孕妇等,在执行行政拘留处罚时有一定限制。
刑事案件在刑事拘留解除后是否可以和解撤案的问题。当事人私下调解并不能免除刑事责任,撤案申请是否被认可取决于具体情况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撤销条件。根据相关规定,只有在符合特定条件下,如没有犯罪事实、情节显著轻微等,案件才可以被撤销。最终决定权在司法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