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 > 民诉法 > 刑事诉讼法学:了解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刑事诉讼法学:了解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时间:2024-09-14 浏览:5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38756

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

一、诉讼与刑事诉讼

1. 诉讼的概念

诉讼是社会解决冲突的主要手段,是法庭处理案件与纠纷的活动过程。在西方,诉讼指的是法庭处理案件的活动,而在中国,诉讼是指原告向法庭提出告诉或主张,由法庭解决争讼的活动。诉讼的构成需要有被告、原告和法庭等基本条件,同时也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

2. 诉讼的词源

诉讼一词由“诉”和“讼”两个字组成,意思是告诉、告发、控告和争辩。诉讼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打官司”,而在现代法律中,诉讼是指国家授权给特定机关,通过审理案件来解决争端。

3. 诉讼的种类

根据解决的实体问题和形式的不同,诉讼可分为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

二、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征

1. 刑事诉讼的概念

刑事诉讼是国家公安司法机关处理刑事案件的活动,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被追诉者刑事责任问题的活动。

2. 刑事诉讼的特征

刑事诉讼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刑事诉讼是司法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刑罚权的活动。刑事诉讼是由国家司法机关进行的,依照法律进行,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

其次,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侦查机关负责调查犯罪事实,而检察机关负责审查起诉决定。

最后,刑事诉讼的目的是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刑事诉讼通过揭露犯罪、追究刑事责任,惩罚犯罪人,同时保障无辜者不受刑事追究。

三、三大诉讼的异同

1. 三大诉讼的共同点

三大诉讼的共同点包括:存在可以通过诉讼解决的争议事实、有原告和被告的参与、有国家司法机关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介入、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2. 三大诉讼的不同点

三大诉讼的不同点在于所解决的实体问题、所依据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的不同。刑事诉讼解决的是犯罪和刑罚问题,依据的是国家刑事法律;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解决的问题与此无关,依据的是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

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学

一、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1. 刑事诉讼法的定义

刑事诉讼法是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在中国,刑事诉讼法是调整公安司法机关处理刑事责任问题的法律规范。

2. 刑事诉讼法的含义

刑事诉讼法可以狭义地指刑事诉讼法典,也可以广义地指所有关于刑事诉讼的法律规范。广义的刑事诉讼法包括宪法、法律、法规、法律解释等。

二、刑事诉讼法的渊源和性质

1. 刑事诉讼法的渊源

刑事诉讼法的渊源包括宪法、刑事诉讼法典、其他法律、法律解释、行政法规和国际条约等。

2. 刑事诉讼法的性质

刑事诉讼法是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具有法律约束力。刑事诉讼法的主要法律渊源是刑事诉讼法典,它规定了刑事诉讼的目的、原则、程序和制度。

刑事诉讼法的重要地位和法律价值

刑事诉讼法在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刑事诉讼法作为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律部门,在法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属于基本法律的范畴。无论在何种社会,只要存在犯罪行为,就必然需要进行追究和惩罚,而刑事诉讼活动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倡导公正救助的时代,刑事诉讼对于恢复被犯罪破坏的法律秩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构建法律体系时,任何国家都将刑事诉讼法放在重要的位置。同时,由于刑事诉讼涉及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涉及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和财产权利,因此刑事诉讼法在调整国家与公民关系方面具有独特的法律价值。许多国家都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刑事诉讼中的重要原则,如无罪推定、审判公开、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等。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刑事诉讼法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早在建国初期就被纳入国家的立法议程。

刑事诉讼法作为重要的程序法

根据法律的内容分类,国家的法律可以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两大类。刑事诉讼法属于程序法,是规定犯罪案件处理和刑事诉讼进行的法律。刑事诉讼法调整的是刑事诉讼活动中的行为主体,包括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刑事诉讼法规定了诉讼主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享有哪些诉讼权利,应履行哪些诉讼义务。它形成了一系列复杂的刑事诉讼法律关系,并将这些关系规定为每个诉讼主体行为的规则,任何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都必须遵守。否则,刑事诉讼无法正确进行,甚至会导致法律后果和冤假错案的发生。

程序法相对于实体法而存在,实体法规定实体性权利和义务,而程序法则规定程序性权利和义务。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都属于程序法,而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属于实体法。程序法是保证实体法得以贯彻实施的,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刑事诉讼法的阶级性和社会共同性

刑事诉讼法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在总体上具有阶级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刑事诉讼是为了惩罚犯罪服务的,而犯罪触犯了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社会关系。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犯罪行为触犯的是不同的社会关系,例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犯罪触犯了奴隶主、封建主、资本家所维护的社会关系;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犯罪则侵犯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和人民的利益。因此,刑事诉讼作为实行国家专政的手段,其阶级性是明显的。

然而,刑事诉讼法也具有社会共同性。各国的刑事诉讼法中都包含了一些基于刑事诉讼客观规律而产生的内容,如听取当事人意见、辩护与辩论、诉讼阶段、证据种类与规则等。各国的刑事诉讼法也注重运用科学技术和文明成果。刑事诉讼法的共同性体现在对刑事诉讼活动的客观规律和科学技术的运用上。各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虽然有所不同,但都遵循着共同的原则和制度。

刑事诉讼法的作用

保证刑法的实施

刑事诉讼法首先在于保证刑法的实施。它明确规定了实施刑法的国家专门机关及其职权分工,从组织上保证刑罚权的正确行使。刑事诉讼法还规定了一系列原则和制度,保证各国家专门机关的权力行使和制约的统一。它明确规定了证据种类和运用证据的规则,保证准确地认定案件事实。此外,刑事诉讼法还规定了科学严密的程序系统,保证刑事案件从实体上得到公正处理。同时,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诉讼期限和简易程序,可以高效地实施刑法。

刑事诉讼法自身的独立价值

刑事诉讼法具有独立的法律价值。它体现了国家民主、法治和人权的现状和程度,是司法公正和社会公正的重要标志。刑事诉讼法通过判例弥补刑法的不足,并创制刑法规范。在特定情况下,刑事诉讼法还限制刑法的实施。

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关系

刑事诉讼法和刑法都是进行刑事诉讼的法律依据,分别解决诉讼中的不同问题。进行刑事诉讼离不开刑事诉讼法和刑法,刑事诉讼的过程既是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过程,也是适用刑法的过程。刑事诉讼法和刑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刑事诉讼法和刑法都应当受到重视,不应偏重实体法而忽视程序法。

刑事诉讼法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刑事诉讼法学的概念

刑事诉讼法学是研究刑事诉讼现象和刑事诉讼规律的部门法学,是法学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是刑事诉讼法律规范及其规范体系的全面、系统的内容。刑事诉讼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

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刑事诉讼法律规范、刑事诉讼司法实践和刑事诉讼理论学说。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刑事诉讼法律规范的实然性和应然性,阐释法律条文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刑事诉讼法典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研究法律制定的人文背景和社会环境。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刑事诉讼实务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完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和改善司法实践提供依据。

刑事诉讼法学还研究刑事诉讼的历史发展和不同国家的刑事诉讼制度,通过比较研究不同制度的差异和共同点,寻找规律性认识。

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

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阐释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和价值分析的方法。

阐释的方法是对法律进行解释和阐述,对刑事诉讼法律规范进行分析和阐释。

比较的方法是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刑事诉讼法和不同时期的刑事诉讼法,剖析其优劣,评述其得失,从中获得规律性认识。

历史分析的方法是将刑事诉讼法现象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考察,分析刑事诉讼法的不同特征。

价值分析的方法是分析刑事诉讼程序的利益、价值和目的,研究刑事诉讼程序及其模式。

刑事诉讼法的历史类型

一、基于阶级本质对刑事诉讼法的历史考察

根据刑事诉讼所维护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利益,刑事诉讼可分为奴隶制社会的刑事诉讼、封建制社会的刑事诉讼、资本主义社会的刑事诉讼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刑事诉讼四种。这种分类使刑事诉讼性质与国家阶级本质完全一致起来。

奴隶社会刑事诉讼的本质和特点

奴隶制刑事诉讼的本质是维护奴隶占有制的社会秩序的工具,公开保护奴隶主特权和对广大奴隶实行野蛮、残暴的镇压。司法权隶属于行政权,国王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掌握生杀予夺大权。与“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相适应,“凡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即奴隶主可以不亲自参加诉讼,而广大奴隶则不享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成为刑事诉讼的对象或者客体。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不分,刑事实体法与刑事程序法不分。普遍采用弹劾式诉讼和神示证据制度。

封建社会刑事诉讼的本质和特点

封建社会刑事诉讼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工具,维护封建地主阶级享有的特权和对广大农民的残酷镇压是其本质特点。司法权隶属于行政权,中国皇帝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欧洲教会在司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重视被告人的口供和广泛采用刑讯逼供的方法,被告人的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仍得不到保证。出现了司法监察、检察机关和制度。普遍采用纠问式诉讼,欧洲一些国家盛行法定证据制度。

资本主义社会刑事诉讼的本质和特点

资本主义社会刑事诉讼制度是在反对封建司法专横的斗争中建立、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其本质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工具。实行三权公立、司法独立或者法官独立、控审分离和不告不理。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罪推定、被告人享有辩护权以及禁止刑讯逼供,赋予被告人享有广泛的诉讼权利。实行公开审判制度,确立直接、言词、辩论原则。在批判、继承弹劾式和纠问式诉讼的基础上,形成辩论式或者称混合式诉讼,同时以自由心证的证据制度代替法定证据制度。

社会主义社会刑事诉讼的本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刑事诉讼的本质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保护广大人民利益的工具。在批判、继承资本主义刑事诉讼的基础上,赋予资本主义刑事诉讼中的一系列原则和制度以全新的内容,使它们真正具有了先进性、民主性和科学性。确立了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和人民陪审员等原则和制度。在刑事诉讼形式方面,近似于资本主义的混合式,但有自己的特色。在证据制度上,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反对先入为主、主观臆断,追求刑事案件的实体真实性。

刑事诉讼法的历史类型

一、基于阶级本质对刑事诉讼法的历史考察

根据刑事诉讼所维护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利益,刑事诉讼可分为奴隶制社会的刑事诉讼、封建制社会的刑事诉讼、资本主义社会的刑事诉讼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刑事诉讼四种。这种分类使刑事诉讼性质与国家阶级本质完全一致起来。

奴隶社会刑事诉讼的本质和特点

奴隶制刑事诉讼的本质是维护奴隶占有制的社会秩序的工具,公开保护奴隶主特权和对广大奴隶实行野蛮、残暴的镇压。司法权隶属于行政权,国王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掌握生杀予夺大权。与“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相适应,“凡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即奴隶主可以不亲自参加诉讼,而广大奴隶则不享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成为刑事诉讼的对象或者客体。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不分,刑事实体法与刑事程序法不分。普遍采用弹劾式诉讼和神示证据制度。

封建社会刑事诉讼的本质和特点

封建社会刑事诉讼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工具,维护封建地主阶级享有的特权和对广大农民的残酷镇压是其本质特点。司法权隶属于行政权,中国皇帝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欧洲教会在司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重视被告人的口供和广泛采用刑讯逼供的方法,被告人的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仍得不到保证。出现了司法监察、检察机关和制度。普遍采用纠问式诉讼,欧洲一些国家盛行法定证据制度。

资本主义社会刑事诉讼的本质和特点

资本主义社会刑事诉讼制度是在反对封建司法专横的斗争中建立、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其本质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工具。实行三权公立、司法独立或者法官独立、控审分离和不告不理。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罪推定、被告人享有辩护权以及禁止刑讯逼供,赋予被告人享有广泛的诉讼权利。实行公开审判制度,确立直接、言词、辩论原则。在批判、继承弹劾式和纠问式诉讼的基础上,形成辩论式或者称混合式诉讼,同时以自由心证的证据制度代替法定证据制度。

社会主义社会刑事诉讼的本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刑事诉讼的本质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保护广大人民利益的工具。在批判、继承资本主义刑事诉讼的基础上,赋予资本主义刑事诉讼中的一系列原则和制度以全新的内容,使它们真正具有了先进性、民主性和科学性。确立了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和人民陪审员等原则和制度。在刑事诉讼形式方面,近似于资本主义的混合式,但有自己的特色。在证据制度上,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反对先入为主、主观臆断,追求刑事案件的实体真实性。

混合式诉讼: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的结合

混合式诉讼的概念

混合式诉讼是指将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两种诉讼形式相结合的一种诉讼模式。在这种诉讼模式中,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发挥主导作用,但同时赋予被告人和辩护人一定的诉讼权利。

职权主义诉讼的特点

职权主义诉讼,也称为非对抗式或审问式诉讼,强调法官在庭审中的主导地位,被告人在诉讼中处于被动地位。其特点包括:- 侦查机关享有广泛的权力,被告人的权利在侦查中受到限制。- 起诉由检察机关主导,一般无自由裁量权。- 法官在庭审中掌握主动权,负责查明案件事实,控辩双方的活动受到限制。

当事人主义诉讼的特点

当事人主义诉讼,也称为对抗制或辩论式诉讼,强调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主体地位,法官起公正裁决的作用。其特点包括:- 被告人和辩护人享有较大的诉讼权利,包括沉默权和自行侦查的权利。- 起诉机关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灵活的起诉方式。- 在庭审过程中,控辩双方积极参与,法官起裁决作用。

日本的混合式诉讼

日本的刑事诉讼模式是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的混合体。在侦查程序中,被告人享有一定的权利保护,但与当事人主义有所不同。在起诉形式上,日本实行国家追诉主义,但赋予检察官一定的起诉裁量权。此外,日本实行起诉状一本主义,不向法官移交全部案卷和证据材料。在庭审中,控辩双方积极参与,但法官起裁决作用。混合式诉讼是对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的有效结合,各国根据自身的法律渊源和文化传统,形成了不同的混合式诉讼模式。这些模式在司法独立、控审分离、诉讼权利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都旨在实现公正和公正的刑事司法。

我国刑事诉讼的形式

我国刑事诉讼形式的特点

1996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补充修改,最终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并提交八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同年3月17日,正式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并于1997年1月1日起施行。从刑事诉讼法修改补充的条文来看,由原来的164条增加到225条,除附带民事诉讼、期间和送达、死刑复核未作改动以外,其他的篇章都作了重大的补充修改,使得刑事诉讼制度沿着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具体而言,此次对刑事诉讼程序修改补充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吸收了无罪推定的合理内容

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吸收了无罪推定的合理内容,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根据这一原则,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废除了人民检察院确认被告人有罪的免予起诉制度,这对于保证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促进检察机关履行证明责任,保障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完善了刑事辩护制度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被告人的辩护律师介入刑事诉讼的时间提前,使其在侦查阶段就能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了解案情,收集与案件有关的材料,提出辩护意见。在审判阶段,辩护律师获得了与公诉人平等对抗的权利,大大强化了律师在诉讼中的作用。

加强了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赋予了被害人当事人的诉讼地位,肯定了被害人的申请回避、申诉权以及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的权利。同时扩大了被害人提起自诉的范围,规定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存在犯罪事实而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不追究嫌疑人刑事责任的,其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

兼顾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刑事强制措施进行了较大修改。适当延长了拘留的期限,放宽了逮捕的条件,废除了收容审查。同时规定了各类强制措施的期限,保障被采取强制措施对象的合法权利。

改革了庭审方式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弱化了法官在庭审中的权力,增强了控辩双方的对抗性。明确规定了公诉人、自诉人、辩护人在法庭上的举证责任,法庭中法官的主要责任是主持审判,而公诉人和辩护人双方都有义务当庭出示物证,对未到庭的证言笔录、鉴定结论、勘验结论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应当当庭宣读。此外,扩大了合议庭的职权,改变了过去合议庭负责审理,而由院长或审判委员负责裁判的现象。

增加了刑事审判简易程序

明确规定了适用简易程序审判程序的案件的范围、审判组织、审判程序和审结期限。简易程序的适用既方便诉讼参与人参与诉讼,又可以使人民法院迅速解决一些轻微的刑事案件,从而集中精力审理重大疑难案件。

此外,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还对证据、期间及具体的一审、二审、再审程序也作了明确的规定。总之,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是我国民主法制进程的一大里程碑,它的贯彻执行将在惩罚犯罪、保护公民权利,维护国家安定,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都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刑事诉讼形式的主要不足

我国刑事诉讼形式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没有确立证据展示制度

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证据展示制度,这导致在庭审过程中,对证据的呈现和审查存在一定的不足。

缺乏证人出庭作证的有效措施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的问题一直存在困扰。虽然刑事诉讼法规定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但是缺乏有效的措施来确保证人的出庭作证。

侦检关系欠合理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侦查和检察环节之间的关系还不够合理,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可能影响案件的调查和审判的公正性。

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保障不足

在刑事诉讼中,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权益保障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于被采取强制措施的对象,他们的合法权益可能得不到充分的保障。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如何确认干部身份

    干部身份的确认问题。干部身份在中国仍然存在并涉及到职称认定、工龄审核等方面。干部身份的确认涉及不同情况,包括统招的中专生、大专生和本科生,以及非统招类的毕业生等。要明确身份需要办理相应的手续,例如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干部吸收和录用手续等。此外,买断工

  • 协商解决

    解决纠纷的四种途径:协商解决、调解解决、仲裁解决和诉讼解决。其中,协商和调解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力,而仲裁和诉讼则具有。当事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同时,提到了相关法律条款作为参考。

  • 书记员的司法行政地位

    书记员在我国司法体系中的行政地位和法律定位。书记员是人民法院的行政工作人员,负责法庭审理记录等审判辅助事务,其职责受到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担任书记员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包括国籍、拥护宪法、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等。同时,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曾被开除

  • 法庭上的录音合法性问题

    法庭录音的合法性问题,指出在我国一般情况下法庭不公开录音,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案件不公开审理时录音不合法。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如哄闹、冲击法庭、侮辱司法工作人员等,并强调了对这些行为的处罚措施。

  • 审监庭调解、和解工作经验总结
  • 合同因不可抗力损失要求赔偿的法律问题
  • 民事经济追溯期限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