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41条规定了公民享有批评、建议、申诉、检举、控告等权利,这是我国宪法对公民参政议政权等民主权利的确认,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行政公开制度为公民提供了了解政府管理活动的渠道,有利于公民更好地了解政府的管理活动。同时,行政公开制度为公民参与政府决策、行政管理活动提供了机制,有利于加强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
任何权力都具有自利性和扩张性,这种扩张性容易导致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行政公开制度对行政活动的基本程序作了明确规定,对行政权的运行构成强有力的约束。同时,行政程序的法律化实现了对公民具体权利的保障。
行政程序法将宪法、法律中规定的公民权利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权利,为行政相对人在受行政管理之际行使权利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行政程序法还为行政相对人合法行使权利提供明确、具体、可行的行为导向。此外,行政程序法强调了“程序上的正当过程”这一精神原则,确保行政权力的正当行使、防止政府武断专横、保障公民权利、维护公平正义。
行政公开能够减少政务不公开、行政不透明带来的腐化堕落、贪赃枉法的不正之风。通过行政公开,行政相对人参与到行政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可以减少一方控制权力而产生的秘密性和盲目性,使政府行为更具理性。同时,行政公开使行政权的整个运行过程都暴露在公众之下,公民通过多种手段来规制行政权力,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实行行政公开对于开展群众监督、遏制腐败现象、改进机关作风、密切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必须履行透明度原则,将有关管理对外贸易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司法判决等公布,提高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行为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行政公开成为我国各级行政机关必须履行的国际性义务,对于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的国际形象、信誉和国际合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实行行政公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行政法治,建立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更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文明的显著标志。
人事部关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行政刑事处罚工资处理意见的复函
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行政、刑事处罚的工资处理意见。针对不同情况,如被取保候审、被监视居住、被强制收容教育、被强制戒毒、被羁押以及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人员,详细说明了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的发放或补发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于受贿罪刑满释放后是否能够就职于单位的规定。刑满释放后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可以选择在私营企业单位工作,但不能在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职。同时,报考公务员需满足相关资格条件,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不得录用为公务员。
全国公证机构进行机构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自7月起,国家决定对全国公证机构进行改制,要求行政体制的公证处改为事业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三种体制并存的局面,引发担忧。主要忧虑包括改制的难题、经费管理问题以及公证机构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问题。改制过程中需解决
法院保全担保房产的相关法律规定,明确指出不得将这些房产用于贷款抵押。不得抵押的房产包括公益事业单位和社会公益房产、所有权不明或有争议的房产、被查封的房产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抵押的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