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偿责任的因果关系:揭开法律关键点
时间:2024-07-20 浏览:4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赔偿责任的认定及因果关系的分析
案情介绍
2001年7月1日晚,A县化工厂发生雷击事故,由于缺乏必要的避雷设施,导致大量氯气外溢。李苗和她的儿子张红因吸入氯气中毒,被诊断为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由于李苗家与化工厂距离较近,氯气随风飘散到李苗家中。李苗和张红住院治疗,医疗费用分别为45000元和90000元。两人均被鉴定为五级伤残。A县化工厂支付了两人的医药费80000元后,不愿承担其他损失。因此,李苗和张红于2002年向A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化工厂赔偿损失。
分析意见
本案是一起环境侵害导致的损害赔偿案件。环境侵害是指由于环境污染或资源破坏导致的特定或可认定的人的生命、健康、财产、精神损害以及对环境要素的不良影响。在我国的侵权行为法中,环境侵权属于特殊侵权责任。特殊侵权责任与一般民事侵权责任相比,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一般民事侵权要求具备四个要件:行为违法、损害结果、主观过错和因果关系。而环境民事侵权不需要满足这四个要件,侵权行为可能是由于合法行为所引起的,并且行为人主观上也不一定有过错。同时,环境侵权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并且在诉讼责任承担上实行举证责任倒置。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对环境污染损害实行无过失责任的情况。《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一款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个人赔偿损失。”这一规定没有要求加害人需要有过错或违法行为的存在为前提,只要造成了损害,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其他环境污染防治单行法中也有类似规定。此外,《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虽然《民法通则》是在1986年颁布的,当时只有《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了无过失责任,其他环境污染防治法没有作出相关规定。因此,《民法通则》明确规定了环境侵害赔偿责任。在本案中,A县化工厂在主观上没有过错,雷击事故导致氯气外溢。无过失责任是特殊侵权行为的一种形式,无需考虑行为人是否有过错,因为特殊侵权行为往往是在加害人没有过错或不易证明加害人过错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无过失责任与过错责任原则在构成上有所不同。实行无过失责任无需证明加害人在主观上的过失。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三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与过错责任原则中的“无过错则无责任”有所不同。此外,无需证明加害行为违法或具有违法性。由于排放污染物是企业合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部分,其行为并不违法。因此,环境污染防治立法中并没有要求行为具有违法属性。然而,也有人认为环境侵权的构件要件应包括行为的违法性。违法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违法是指行为违反法律强制性或禁止性规范,而广义的违法是指行为侵害了受法律保护的权益。环境侵权构成要件中的违法应采用广义违法概念,包括违反环境资源法律、民法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于环境侵害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证明,在涉及众多复杂的多学科方法和技术分析手段的情况下,对于大多数非专业知识的受害者来说,往往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环境侵害的情况下,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在环境侵害案件中,受害者很难确定因果关系的事实。因此,法学理论普遍认为,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应转移到加害方,即受害者能够科学证明损害事实与加害行为的联系,而被告方无法提供有力证据来推翻,就可以推定存在因果关系。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先成立租赁而后设定抵押权的情况
先成立租赁关系后设定抵押权的情况,涉及相关法律法规如《合同法》和《担保法》。在租赁期间,即使所有权发生变化或抵押人将已出租的财产抵押,租赁合同仍然有效。抵押人应告知承租人和抵押权人关于已出租的事实,否则需承担赔偿责任。这种制度体现了租赁权的物权化原则
-
环境污染纠纷的举证责任
环境污染纠纷的举证责任及相关法规。规定污染者需承担侵权责任,需证明其行为与损害无关或符合法律规定的免责条件。以远安市化工厂超标排放为例,介绍了应对措施和法律责任。受害者可通过举报维护权益,并要求赔偿。具体赔偿金额需视情况而定,我国尚未明确规定相关赔偿
-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与赔偿原则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赔偿原则。环境侵权作为新型侵权行为,因高度工业技术缺陷导致,采用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并立的二元化归责体系。赔偿原则方面,应坚持全部赔偿与限制赔偿相结合,并适度运用惩罚性原则。由于现代工业生产排污具有高度危险性和涉及复杂的科
-
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及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的作用
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及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的作用。文章从解释论角度考察,对《民法通则》第124条和《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对环境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及归责原则的分歧。文章指出,《民法通则》中的规定主要解决法律适用问题,应适用环保法
-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的法律规定
-
从《民法通则》来分析医疗损害属于什么责任
-
交通事故等级分类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