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责任不等于赔偿责任,搭乘摩托未戴头盔,交通事故无责也要分担民事责任! ...
交通事故责任等同于赔偿责任吗?日前,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法院审结了一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受害人丁某虽对交通事故不承担责任,但由于搭乘摩托未戴头盔等自身过错,事故责任方被核减了10%的赔偿金。
2008年5月11日晚,丁某未戴安全头盔与另一人一起乘坐由蒋某驾驶的摩托车,途中与一货车相撞,结果摩托车上3人均丧命。公安交管部门认定蒋某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货车驾驶员承担次要责任,丁某不承担责任。事后,丁某的父母向滨湖法院起诉,请求判令蒋某与货车驾驶员共同赔偿死亡赔偿金等全部损失38.94万元。而货车驾驶员在庭上提出,丁某在事故中也有重大过错,应负责任。
法院经审理认为,丁某未按法律规定乘坐摩托车时佩戴头盔,且超过核定人数乘坐,对自身造成的损害结果存在过错,应核减侵权人10%的赔偿责任。
长期以来,在多数情况下,交通事故中负责任的一方,要赔偿无责任一方的全部损失。这就给人们造成一种思维定式,即交通事故责任就等同于交通事故赔偿责任。而从法律上说,二者仍有一定区别。
主审法官介绍说,就本案而言,蒋某与货车驾驶员分别承担交通事故的主次责任,但不等于他们一定要承担全部损害赔偿责任。丁某作为乘坐人在案发时未戴安全头盔,且超过核定人数乘坐,违反了交通法规,其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所以,法院判决丁某承担一定的损失。
机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后,购买了第三者责任险的受害人能否向保险公司提起诉讼,以及保险公司是否可直接向受害方支付赔偿金的问题。根据司法实践和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可直接承担赔偿责任并向受害方支付保险金。机动车强制保险制度旨在保护受害人权益,使受害人能及时获
交通事故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问题。在确定赔偿数额时,需要考虑侵权行为造成的后果、侵权人的过错程度及侵害情节、最高赔偿限额的考虑、双方责任因素的考虑以及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赔偿数额应根据这些因素进行相应调整,以充分保障受害人的权益。
郑州市一起重大交通事故的认定与处理过程。事故造成一人死亡,事故责任方被认定全责。事故涉及车辆实际车主与登记车主不一致,事故发生后,被告仅支付部分丧葬费用,未进行其他赔偿。被害人家属委托律师提起诉讼,律师通过多次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被告赔偿受害
甲、乙、丙三方因交通事故赔偿问题达成的协议。协议内容包括赔偿金额、权利放弃、解决方式、支付赔偿款、保证担保、谅解与配合、赔偿限制、协议有效性、违约责任和终结纠葛等方面。三方经协商自愿达成一次性赔偿协议,并约定了具体的赔偿金额和支付方式,同时约定了违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