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对于反倾销问题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对外贸易法》是我国对外贸易领域的基本法律,对反倾销问题进行了一般性的规定。
《反倾销条例》是我国关于反倾销的具体法规,对反倾销调查和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商务部制定了一系列反倾销调查相关规则,包括《反倾销调查立案暂行规则》、《反倾销调查实地核查暂行规则》、《反倾销调查抽样暂行规则》、《反倾销问卷调查暂行规则》、《反倾销调查信息披露暂行规则》、《反倾销调查公开信息查阅暂行规则》、《反倾销价格承诺暂行规则》、《反倾销退税暂行规则》、《倾销及倾销幅度期中复审暂行规则》、《反倾销新出口商复审暂行规则》。
商务部制定了《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规定》,用于对倾销对我国产业造成的损害进行调查。
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审理反倾销行政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用于指导法院审理反倾销行政案件。
我国的反倾销立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我国的反倾销法规目前属于行政法规,立法层次相对较低。这可能影响到反倾销调查和措施的有效性,在国际反倾销事务中地位不够对等。
在反倾销法规的实体内容方面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对于倾销的确定和出口价格的认定等问题缺乏具体的规定,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反倾销调查的程序事项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自行发起调查的规则缺乏具体规定,调查方法中缺乏辩论程序,司法审查和诉讼方面存在协调困难等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的反倾销立法虽然取得了进步,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定义、形式以及相关规定。临时反倾销措施是在初步认定产品存在倾销并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后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主要形式包括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要求提供现金保证金等。其遵循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必须在调查开始之日起60天后采取,期限一般不超
中国对外反倾销立法的概况。中国的反倾销立法始于199年的对外贸易法,后来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并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颁布了反倾销条例。立法动机主要是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保护国内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华反倾销频发,中国因缺乏反倾销法规而无力
沙丁鱼产品命名争端,涉及欧共体规章是否违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主要是关于沙丁鱼类新产品描述和命名的争议。申诉方认为欧共体规定只有北大西洋东部的沙丁鱼能以“沙丁鱼”命名销售,违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相关规定。而欧共体及专家组则认为该规章是技术规章,并规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确定倾销造成损害时应当审查的内容,包括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价格、出口国等。同时,也探讨了商品倾销的目的,如打击竞争对手、建立新市场、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等。在审查倾销损害时,应依据肯定性证据,不得将非倾销因素归因于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