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增强。这使得一些国家感到自己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受到威胁。为了遏制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国家采用了“非市场经济地位”作为借口,频繁对中国实施反倾销调查,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伤害。
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号称是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但他们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行为表明,他们实行市场经济只是为了自身利益。这些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以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阻止中国产品进入他们的市场。
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产业,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产生了竞争。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比其他发展中国家高,这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竞争压力。为了保护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提高竞争力,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
尽管中国产品出口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出口秩序存在问题。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较低。同时,中国产品出口缺乏统一管理,各家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降低产品价格,导致出口价格过低,引发其他国家的反倾销。
中国企业在面对反倾销调查时,不能积极应诉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企业不愿支付高额的律师费,害怕繁琐的应诉程序耽误时间,或者希望搭便车而不是自己应对。这导致中国企业承担沉重的倾销税,失去市场或利润。此外,应诉不积极或不力还可能引发反倾销的连锁反应。
反倾销中的规避行为以及反规避措施的相关内容。规避行为削弱了反倾销税的抵消作用,使得不公平竞争行为得以持续。反规避措施旨在将征收对象扩展到规避反倾销税的产品上。文章还介绍了常见的规避行为、多哈回合中的反规避复审提案、欧盟反规避立法与实践以及欧盟反规避的
意大利反对欧盟反倾销提案的相关内容。意大利国际贸易与欧盟事务部长博尼诺表示,意大利反对欧盟贸易专员曼德尔森提出的修改欧盟反倾销法的提案,强调有必要加大反倾销程序的自由度和透明度。此外,一些国家包括意大利已向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致信,反对提案中的部分修
反倾销成立的条件和措施的实施条件。成立条件包括存在倾销事实、对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威胁、倾销和损害存在因果关系,还有法律依据的要求。实施条件首要的是倾销的确定,包括进口商品的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等三个条件,其次是损害的确定和倾销与损害间的因果关系。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进口商品倾销的幅度如果低于2%的,反倾销的调查就会终止,并且由外经贸部予以公告。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是我国反倾销调查的主要机构,负责受理反倾销申请与立案、倾销价格的调查和提出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建议等事项。会同国家经济贸易委会决定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