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长期以来保持着快速增长和深化合作。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经济贸易摩擦,其中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影响最大。作为WTO赋予缔约国抵制不公平贸易行为的主要措施之一,反倾销是进口国合法保护本国工业免受进口产品冲击的手段。
反倾销作为一种贸易保护工具,可以帮助国家建立或保持开放的市场体制。尽管WTO下贸易多边谈判使得各国关税壁垒基本消除,但是为了处理偶然出现的例外情况或对特定区域进行特殊保护,每个国家都需要一种“压力控制阀”。自80年代以来,反倾销法一直扮演这种“控制阀”的角色,并被视为最经济、最快捷的贸易保护工具。
1. 反倾销数量多:根据WTO的统计数据,我国是世界上受到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之一。自1978年欧盟对我国出口的糖精、盐类和闹钟发起第一宗反倾销调查以来,已有2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了400多起反倾销调查,其中欧盟占98起,位居第一。仅在2006年到2007年6月期间,欧盟对华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就高达12起,占其对外反倾销调查案件的三分之一;对华实施最终反倾销措施的案件达到9起,占其对外实施最终反倾销措施案件的47%。
2. 反倾销范围广:最初,中国出口商品遭受反倾销调查主要是毛巾、棉布等纺织服装类商品,后来扩大到五矿化工产品。目前,各类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成为对华反倾销的“重灾区”,严重制约了中国出口多元化进程。
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定义、形式以及相关规定。临时反倾销措施是在初步认定产品存在倾销并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后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主要形式包括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要求提供现金保证金等。其遵循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必须在调查开始之日起60天后采取,期限一般不超
中国对外反倾销立法的概况。中国的反倾销立法始于199年的对外贸易法,后来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并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颁布了反倾销条例。立法动机主要是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保护国内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华反倾销频发,中国因缺乏反倾销法规而无力
沙丁鱼产品命名争端,涉及欧共体规章是否违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主要是关于沙丁鱼类新产品描述和命名的争议。申诉方认为欧共体规定只有北大西洋东部的沙丁鱼能以“沙丁鱼”命名销售,违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相关规定。而欧共体及专家组则认为该规章是技术规章,并规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确定倾销造成损害时应当审查的内容,包括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价格、出口国等。同时,也探讨了商品倾销的目的,如打击竞争对手、建立新市场、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等。在审查倾销损害时,应依据肯定性证据,不得将非倾销因素归因于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