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长期以来保持着快速增长和深化合作。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经济贸易摩擦,其中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影响最大。作为WTO赋予缔约国抵制不公平贸易行为的主要措施之一,反倾销是进口国合法保护本国工业免受进口产品冲击的手段。
反倾销作为一种贸易保护工具,可以帮助国家建立或保持开放的市场体制。尽管WTO下贸易多边谈判使得各国关税壁垒基本消除,但是为了处理偶然出现的例外情况或对特定区域进行特殊保护,每个国家都需要一种“压力控制阀”。自80年代以来,反倾销法一直扮演这种“控制阀”的角色,并被视为最经济、最快捷的贸易保护工具。
1. 反倾销数量多:根据WTO的统计数据,我国是世界上受到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之一。自1978年欧盟对我国出口的糖精、盐类和闹钟发起第一宗反倾销调查以来,已有2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了400多起反倾销调查,其中欧盟占98起,位居第一。仅在2006年到2007年6月期间,欧盟对华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就高达12起,占其对外反倾销调查案件的三分之一;对华实施最终反倾销措施的案件达到9起,占其对外实施最终反倾销措施案件的47%。
2. 反倾销范围广:最初,中国出口商品遭受反倾销调查主要是毛巾、棉布等纺织服装类商品,后来扩大到五矿化工产品。目前,各类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成为对华反倾销的“重灾区”,严重制约了中国出口多元化进程。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关于中国日用陶瓷行业面临的贸易摩擦问题。中国陶瓷产品出口依赖海外市场,但近年来遭遇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调查,如巴西、印尼等。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正积极应诉,但面临律师费用高昂、国家支持不到位等困难。官员建议成立反倾销基金会以扶持遭遇贸易
反倾销调查申请书中应附带的证据类型,包括进口产品存在倾销、对国内产业的损害以及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倾销对出口国的影响,包括挤占市场份额、损害消费者利益以及扰乱市场秩序等方面。
中国面临的反倾销发展态势。随着国际贸易的拓展,西方国家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诉讼次数日益增多,被诉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征收反倾销税的税率明显提高,且实施反倾销带有很强的歧视性。自中国入世后,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势头有增无减。
同时,一些国家还出台了关于反倾销的新规定、新规避办法,颁布、实施了新的相关法律,对我国的出口产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限制性的打击,使我国的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面对这种新形势,本文认为,我国必须就其现状和特点认清原因,深入研究反倾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