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救济措施,如"二反一保",是保护国内产业安全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合作和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为争夺市场份额,在市场、资源、资金、人才等方面展开激烈争夺。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倾销等手段争夺市场份额,同时也频繁采取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手段保护本地市场。这些行为对我国产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要求采取有力措施,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产业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国际贸易中的不公平竞争行为,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手段,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为我国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根据WTO的统计数据,近10年来,全球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立案数量逐年增加,其中化工产品占30.8%、钢材及制品占27.7%、纺织品占11.3%、机械和电子产品占8.0%。这四类产品合计占所有被调查产品总数的77.8%。化工、钢材、纺织和机电产品是国际资本竞争的焦点。对于浙江来说,这些行业是全省的重点支柱领域。根据《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二反一保"的重点领域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浙江重点鼓励和大力扶持发展的产业。能否在这些产业和产品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是浙江经济实现结构调整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旦这些产业和产品遭到国外同类产品倾销的冲击,将对浙江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浙江中小企业众多,单个企业实力较弱,抵御倾销冲击的能力薄弱,缺乏与国外大公司抗衡的意识和实力,容易遭受不公平竞争的损害。同时,浙江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明显,许多行业呈现出"块状经济"的发展模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某一行业遭到国外同类产品倾销的冲击,其影响面会很大。而且,形成"块状经济"的产业往往都是当地经济的支柱,一旦受到损害,必将对当地经济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市场经济让浙江企业较早地学会了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浙江民营企业运用市场经济规则捍卫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在受到不公平竞争待遇时,浙江企业敢于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迄今为止,浙江企业作为申请企业和支持企业发起的反倾销案共8起,其中5起已作出肯定性终裁,2起已作出肯定性初裁,1起案件正在审理中。反倾销的成功有效地扼制了不公平贸易行为,促进了产业的恢复和行业的发展,为维护产业经济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关于中国日用陶瓷行业面临的贸易摩擦问题。中国陶瓷产品出口依赖海外市场,但近年来遭遇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调查,如巴西、印尼等。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正积极应诉,但面临律师费用高昂、国家支持不到位等困难。官员建议成立反倾销基金会以扶持遭遇贸易
反倾销调查申请书中应附带的证据类型,包括进口产品存在倾销、对国内产业的损害以及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倾销对出口国的影响,包括挤占市场份额、损害消费者利益以及扰乱市场秩序等方面。
中国面临的反倾销发展态势。随着国际贸易的拓展,西方国家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诉讼次数日益增多,被诉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征收反倾销税的税率明显提高,且实施反倾销带有很强的歧视性。自中国入世后,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势头有增无减。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调查机关应当允许申请人和利害关系方查阅本案有关资料;但是,属于按保密资料处理的除外。终止调查:申请人撤销;没有足够证据;幅度低于2%;数量或损害可以忽略不计;商务部认为不宜继续进行。临时反倾销措施:关税税则委员会根据商务部建议决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