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当代国际贸易自由化潮流的不可阻挡,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使用贸易保护主义手段干扰国际贸易。与重商主义时代和国家主义时代的贸易保护主义不同,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采取了更加隐蔽的手段,如GATT/WTO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以及技术性标准、环保标准、劳工标准等合法性手段。其中,反倾销措施是最广泛和滥用的方式。2006年初,欧盟对中国出口皮鞋的反倾销制裁成为典型案例。
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于2006年2月23日表示,欧盟委员会建议从4月7日起对中国生产皮鞋征收为期半年的临时性反倾销税,该税率将逐渐从4%增加到19.4%。此后,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皮鞋征收反倾销税的提案进行了第二次表决,结果是3票赞成、10票反对、11票弃权。根据欧盟新修订的投票规则,弃权票被视作赞成票。随后,欧盟理事会正式批准了对中国生产皮鞋征收反倾销税。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鞋国和鞋类出口国,欧盟是中国第二大鞋制品市场,占总出口量的14.6%。根据海关统计,2005年中国对欧盟的鞋类出口大幅增长,仅1-10月的出口金额就达到26亿美元。
本次欧盟对中国鞋的反倾销调查由欧洲鞋业生产商协会(CEC)和意大利全国鞋类生产协会(ANCI)联合发起,调查始于2005年7月,涉及企业超过100家。欧盟调查认为,中国的皮鞋业存在严重的政府干预行为,包括政府对企业提供低价贷款、不恰当的免税期、非商业用途土地租赁、不恰当的资产评估等。然而,欧盟的调查程序缺乏合理性,调查结果也显然不公允。事实上,中国鞋类产业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98%的企业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早在2006年2月,中国商务部就明确表示,中国对欧出口的皮鞋并不存在倾销行为,欧方的指控缺乏依据。此外,中国鞋类产品长期受到欧盟不公正的配额限制,欧盟在中国加入WTO时承诺在2005年1月1日取消对华鞋类产品的配额管理,但仅过了1年多的时间,欧盟就急于对中国鞋类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
中国贸易救济措施的现状与问题。中国是全球贸易救济措施受害国之一,面临众多反倾销、反补贴等调查,但国内贸易救济工作尚处初级阶段,存在力量薄弱、企业意识不强、政府支持不足等问题。为提高贸易救济措施效力,需加强反倾销工作、提高企业意识、增加政府支持和服务力
中欧鞋业贸易中反倾销法的影响。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潮流的推进,欧盟对中国鞋类采取反倾销措施,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鞋国和鞋类出口国,欧盟是中国第二大鞋制品市场。欧盟对中国鞋业指控缺乏合理性,中国商务部表示不存在倾销行为,同时欧盟曾承诺取消对华鞋类产品的配额
反倾销调查申请书的内容以及掠夺性定价的法律特征。申请书需包含申请人信息、对进口产品的详细说明、国内同类产品的影响等。掠夺性定价是卖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连续销售商品,意图排挤竞争对手,谋求垄断地位的行为,其法律特征包括主体为卖方经营者、地域市场为国内、暂
我国国际贸易日趋频繁,国际贸易额不断扩大,国际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和激化。以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为主要手段的国际贸易摩擦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硝烟的战争”。2008年,我国面对的贸易摩擦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世界经济增速的放缓和不景气将导致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