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公交车不慎撞死一名57岁的老太太,交警认定责任双方各一半。这场看似普通的交通事故却引发了奇怪的纠纷:在承担了40万元的赔偿后,某公交公司与死者家属互相告到玄武法院,死者家属要求对方继续赔偿,公交公司则要求死者家属退还40万元。法院认定40万元赔偿有效后,判决公交公司继续赔偿14万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纸协议 公交公司何以主动赔偿40万元呢?事情得从交通事故说起。 去年11月25日,横穿马路的陈芝(化名)被疾驰而来的某公交车撞倒,经抢救无效,5天之后不幸离开了人世。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双方各占一半责任。拿着交通事故认定书,陈芝的子女找到了公交公司,要求对方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付了医疗费和火化费后,公交公司代表在死者家里,与死者家属签订了一份协议,这便是40万元的赔偿协议。其中约定,死者亲属的奔丧费、误工费等相关费用及死者直接赡养的直系亲属的生活费用,共计39.8万元。 但是在签订协议后,公交公司代表立即到派出所报了警,称自己在签协议时受到了胁迫,公司并不愿意赔偿这么多。但是另一方面,公交公司仍然在分两次支付完了39.8万元后,再次支付了1万元赔偿款。这里面到底藏着什么蹊跷呢? 庭审交锋 在庭审中,公交公司提起反诉,要求法院撤销协议,要求死者家属返还40万元的赔偿款。公司这时讲出了事情原委。 公交公司代表受到了胁迫,无奈在对方准备好的协议上签字;而后公交公司当然不愿意按照“不平等条约”支付赔偿款,但是此时公交公司领导受到恐吓,公交公司门口也有人闹事。公交公司认为这都是死者家属采取的非常规手段,被迫履行了协议。 原告均对此否认。 法院认为,只有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而公交公司在处理交通事故方面经验丰富,在签订协议时,死者家属不占优势,更不可能利用优势,因此,显失公平的条件不存在。而公交公司的报案证明以及受威胁的证据,都不能证明受到死者家属胁迫公交公司的事实必然存在。而公交公司分3次支付赔偿款更说明协议是没有受到胁迫的。 再赔14万 法院除此还认定,公交公司根据事故责任,需要承担死亡赔偿金24万多元的一半,加上精神抚慰金等其他费用,公交公司还需要承担近14万元的赔偿。 值得注意的是,协议中原本约定死者从57岁到80岁共24年、每年18000元的工资损失要另行商定,但是法院并未给予认可,而是根据法律规定交通事故的赔偿范围。 按常理,这起对等责任事故中赔出54万元是让人难以想象的。但是,法律并不禁止事故双方依法协商处理,因此当事人私下调解的,签订协议时应该慎重,一旦签字便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工伤认定和评残认定、司法鉴定和伤残评定与伤情鉴定之间的区别。申请鉴定主体、前提条件、依据、内容、所需材料和收费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其中,工伤认定和评残认定主要关注工作伤害及伤残程度,而伤残评定与伤情鉴定则更多涉及交通事故或其他伤害造成的身体损伤程度及影
工伤劳动能力鉴定的程序。首先,申请鉴定需提交相关资料并满足条件;其次,委员会将初审资料,若不完整则要求补充;接着,从专家库中抽取专家组成鉴定组进行鉴定,必要时委托医疗机构诊断;最后,委员会在20日内送达鉴定结论,如对此不服可申请再次鉴定。
根据《劳动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孕妇请病假的情况,但是法律明确规定了女职工在生育期间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对于孕妇请病假,应当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按照规定办理病假手续,并提供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病假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
根据上述内容,从业人员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被认定为工伤: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在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患职业病;因工外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