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公交车不慎撞死一名57岁的老太太,交警认定责任双方各一半。这场看似普通的交通事故却引发了奇怪的纠纷:在承担了40万元的赔偿后,某公交公司与死者家属互相告到玄武法院,死者家属要求对方继续赔偿,公交公司则要求死者家属退还40万元。法院认定40万元赔偿有效后,判决公交公司继续赔偿14万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纸协议 公交公司何以主动赔偿40万元呢?事情得从交通事故说起。 去年11月25日,横穿马路的陈芝(化名)被疾驰而来的某公交车撞倒,经抢救无效,5天之后不幸离开了人世。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双方各占一半责任。拿着交通事故认定书,陈芝的子女找到了公交公司,要求对方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付了医疗费和火化费后,公交公司代表在死者家里,与死者家属签订了一份协议,这便是40万元的赔偿协议。其中约定,死者亲属的奔丧费、误工费等相关费用及死者直接赡养的直系亲属的生活费用,共计39.8万元。 但是在签订协议后,公交公司代表立即到派出所报了警,称自己在签协议时受到了胁迫,公司并不愿意赔偿这么多。但是另一方面,公交公司仍然在分两次支付完了39.8万元后,再次支付了1万元赔偿款。这里面到底藏着什么蹊跷呢? 庭审交锋 在庭审中,公交公司提起反诉,要求法院撤销协议,要求死者家属返还40万元的赔偿款。公司这时讲出了事情原委。 公交公司代表受到了胁迫,无奈在对方准备好的协议上签字;而后公交公司当然不愿意按照“不平等条约”支付赔偿款,但是此时公交公司领导受到恐吓,公交公司门口也有人闹事。公交公司认为这都是死者家属采取的非常规手段,被迫履行了协议。 原告均对此否认。 法院认为,只有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而公交公司在处理交通事故方面经验丰富,在签订协议时,死者家属不占优势,更不可能利用优势,因此,显失公平的条件不存在。而公交公司的报案证明以及受威胁的证据,都不能证明受到死者家属胁迫公交公司的事实必然存在。而公交公司分3次支付赔偿款更说明协议是没有受到胁迫的。 再赔14万 法院除此还认定,公交公司根据事故责任,需要承担死亡赔偿金24万多元的一半,加上精神抚慰金等其他费用,公交公司还需要承担近14万元的赔偿。 值得注意的是,协议中原本约定死者从57岁到80岁共24年、每年18000元的工资损失要另行商定,但是法院并未给予认可,而是根据法律规定交通事故的赔偿范围。 按常理,这起对等责任事故中赔出54万元是让人难以想象的。但是,法律并不禁止事故双方依法协商处理,因此当事人私下调解的,签订协议时应该慎重,一旦签字便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交通事故中出租车误工费的计算方式,以及出租车交通事故中的赔偿责任与保险公司的角色。误工费计算依据医疗机构证明和受害人收入情况。司机、公司和保险公司都承担连带责任,保险公司作为第三人参与诉讼,并承担赔偿责任。在处理出租车交通事故赔偿案件时,应充分考虑保
伤情鉴定的费用标准和相关流程。鉴定工作一般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法医进行,或由司法鉴定机构代为鉴定并由公安机关委托完成,费用由公安机关负担。申请鉴定需提交相关材料,包括《工伤认定决定书》、诊断证明、病历材料等。不同鉴定机构的费用标准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不
玛莎拉蒂司机拒绝和解的情况。在我国,刑事和解需双方自愿,如一方拒绝,司法机关应及时审判。对于醉酒驾驶造成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基于当事人的行为及过错程度。如果当事人逃逸,将承担全部责任。法律依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条款。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后家属不起诉的法律处理方式。涉及诉讼时效的影响和责任认定问题。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保险公司会在强制保险责任限额内赔偿,超出部分按过错程度承担责任。家属不起诉超过诉讼时效将无法主张赔偿,但肇事者仍需承担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