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WTO《反倾销协议》价值取向为中心
作者姓名:胡育云指导老师:莫凌侠教授
学科专业:国际法学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年级:2006
中文摘要
反倾销措施滥用是成员方以反倾销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不公平竞争行为;或者是与反对不公平竞争(的倾销)毫无关系,而是一种精心设计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近年来,随着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反倾销措施滥用呈现出逐步加剧之势。由于《反倾销协议》价值取向没有回归至公平竞争与自由贸易而具有贸易保护功能,使用不当更是容易沦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反倾销措施滥用呈愈演愈烈之势正是《反倾销协议》价值取向没有回归所造成的后果。本文着眼于从《反倾销协议》价值取向回归的角度考虑对国际反倾销措施滥用的规制,将反倾销措施滥用规制与《反倾销协议》价值取向回归结合起来,提出了解决国际反倾销措施滥用困局的有效之策。我国在多哈回合反倾销议题的谈判中,也应积极促进《反倾销协议》价值取向回归的改革,使《反倾销协议》价值取向服务于我国对外贸易的要求。
全文总共分为四章。在第一章介绍了反倾销措施滥用的法律含义和主要表现以及历史沿革。分析了《反倾销协议》价值取向偏离公平竞争与自由贸易的价值是造成国际反倾销措施滥用的主要原因。笔者用数据和图表说明了近十年来反倾销措施滥用的主体已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的现状。分析了反倾销措施滥用主要针对对象是出口竞争力强劲的少数国家、并与贸易自由化进程呈反向关系等特征。还对国际反倾销措施滥用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
第二章对《反倾销协议》价值取向进行了评析。指出《反倾销协议》价值取向的回归应以公平竞争与自由贸易为价值点。阐明了《反倾销协议》在世界贸易组织法律体系中应肩负的神圣使命是制止国际贸易中不公平竞争行为。说明了《反倾销协议》价值取向与世界贸易组织宗旨和基本原则相冲突的主要表现和原因。分析了《反倾销协议》的立法模式和美欧等经济强国的顽固立场是反倾销法价值取向难以服务于多边贸易体制的宗旨和目标的原因。论证了《反倾销协议》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危害并对《反倾销协议》反倾销协议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反思。
第三章在第二章分析和论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反倾销措施滥用法律规制之解决途径。阐释了《反倾销协议》价值取向回归至“公平竞争与自由贸易”对规制国际反倾销措施滥用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反倾销协议》价值取向回归是规制国际反倾销措施滥用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也是WTO宗旨和目标的必然要求。对于《反倾销协议》改革的三种方案,笔者分析了每种方案对规制国际反倾销措施滥用的效果以及现实可行性。通过权衡和比较,认为《反倾销协议》价值取向回归的改革方案既能起到规制国际反倾销措施滥用的效果,又具备现实的可行性。认为反倾销措施滥用法律规制的途径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确立《反倾销协议》价值取向回归的总目标;(2)以公平竞争的思路改造“倾销”和“损害”的概念;(4)增加公共利益的检测标准和控制反倾销措施的实施期限;(3)从自由贸易的角度出发限制反倾销程序的启动。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关于中国日用陶瓷行业面临的贸易摩擦问题。中国陶瓷产品出口依赖海外市场,但近年来遭遇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调查,如巴西、印尼等。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正积极应诉,但面临律师费用高昂、国家支持不到位等困难。官员建议成立反倾销基金会以扶持遭遇贸易
反倾销调查申请书中应附带的证据类型,包括进口产品存在倾销、对国内产业的损害以及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倾销对出口国的影响,包括挤占市场份额、损害消费者利益以及扰乱市场秩序等方面。
中国面临的反倾销发展态势。随着国际贸易的拓展,西方国家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诉讼次数日益增多,被诉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征收反倾销税的税率明显提高,且实施反倾销带有很强的歧视性。自中国入世后,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势头有增无减。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调查机关应当允许申请人和利害关系方查阅本案有关资料;但是,属于按保密资料处理的除外。终止调查:申请人撤销;没有足够证据;幅度低于2%;数量或损害可以忽略不计;商务部认为不宜继续进行。临时反倾销措施:关税税则委员会根据商务部建议决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