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丰台区法院以虚假广告欺骗患者为由,判决某医院双倍赔偿一名患有II型糖尿病的患者购药款,并赔偿其交通费、食宿费、误工费等共计38200元。
原先生是一名患有II型糖尿病的患者。他在2006年春节期间通过电视节目了解到某医院声称其研究出中医胰岛激活再生疗法,可以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并经过数十万患者的临床验证证明效果显著。于是,原先生与该医院联系,并将自己的病历传真给医院。
医院回信中表示,该药对II型糖尿病的总有效率达100%,临床治愈率为87.3%。一般情况下,一个疗程即可恢复胰岛素的分泌功能,消除并发症,1个月即可获得满意效果,2至3个标准化疗程可以摆脱药物依赖,完全康复。
根据医院的诊断证明,原先生确诊为II型糖尿病,并购买了3个疗程的处方药。在服用了9个月的药物后,原先生发现血糖仍然不稳定,并出现了腰痛等症状,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
经过审理,法院认为医院发布虚假广告,采取欺骗和误导手段,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规定,法院判决医院双倍赔偿原先生购药款17825元,并赔偿其交通费、食宿费、误工费等共计38200元。
原先生还要求医院赔偿通讯费、律师费和精神损失,但由于未提供相应证据,法院未予支持。
此案的判决为消费者维权树立了榜样,也提醒了医疗机构发布广告时应谨慎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广告内容真实准确。
相关推荐阅读:王海打假案、打假维权离不开道德重建。
一起医疗纠纷案件,患者因病情恶化在被告芦溪县大安中心卫生院接受治疗,最终不幸身亡。针对此事件,存在三种争议意见,分别是被告应赔偿、被告不应赔偿但应补偿、以及被告不应承担责任。争议焦点包括是否误诊、抢救时间是否延误、助理医师的资质问题以及家长的责任等。
虚假广告的法律处罚。根据《新广告法》相关规定,发布虚假广告属违法行为,相关部门可责令停止发布并罚款。罚款金额根据广告费用计算情况而定,严重情况可吊销执照。涉及犯罪将追究刑责。经营者不得进行虚假宣传,否则消费者有权要求赔偿。广告经营者发布虚假广告需承担
因医疗过错引发的纠纷案件。患者张某因咳嗽就诊被误诊为肺结核并接受治疗,后确诊为左上支气管肺癌晚期,最终死亡。家属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县医院和县结防所承担民事责任。作者认为虽然不构成医疗事故,但存在医疗差错,医疗机构应承担民事责任。判断医疗机构是否承担
王华为妻子春梅购买康宁定期保险后,春梅因病去世,保险公司拒绝理赔的情况下,王华将春梅住院治疗的医院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的故事。医院因在治疗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和防范春梅的血液病,导致诊疗时机延误,最终春梅抢救无效死亡,原告要求医院赔偿各项损失共计6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