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贷款诈骗行为具体有哪些
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其行为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
(1)贷款后携带贷款潜逃的;
(2)未将贷款按用途使用而是挥霍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
(3)使用贷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
(4)改变贷款用途将贷款用于高风险的经济活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
(5)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改变贷款用途,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
(6)提供虚假的担保申请贷款,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等等情形。
二、贷款诈骗与贷款纠纷怎样区分
所谓贷款纠纷,是指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与贷款人之间,在签订、履行借款合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纠纷。从理论上讲,贷款诈骗罪的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一般的借贷纠纷中的借款人并无非法占有之目的。因此,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就成为区分二者的关键。一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综合加以区别:
1、看贷款关系是否正常、合法,借款人实际使用贷款的用途是否正当;
2、看行为人获得贷款后是否将贷款用于借贷合同所规定的用途;
3、看发生到期不还的原因;
4、当发生到期不还的结果时,看行为人在申请贷款时有无履约能力;
5、看行为人在贷款到期后是否作出经济偿还的努力。
如果借款人实际使用贷款的用途正当,符合借贷合同的规定,行为人当时具有履约的能力,贷款到期未还只是由于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或其他意外事件、不可抗力,而且借款人尽了偿还努力的,应视为正常的借贷关系,发生的纠纷属于一般的民事借贷纠纷,不应因此认定行为人构成贷款诈骗罪。
如果申请贷款当时,行为人根本无履约能力,则存在欺诈的可能。但行为人当时有部分履约能力,在取得贷款后积极采取措施作出履行,但最终未能偿还贷款的,一般不能以贷款诈骗罪论处。如果贷款到期后行为人只是口头上承认借款事实但并未有任何积极筹备偿还的努力的,则不能排除其诈骗的可能。
实施了贷款诈骗行为的,不一定就会构成贷款诈骗犯罪,此时还要看实际的行为是否达到了犯罪的标准,要是没有达到,那么仅仅属于违法行为,不能算作犯罪。而构成此罪的,肯定就要被追究刑事责任。
著作权侵权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标准。其中,著作权侵权行为主要包括未经许可使用著作权人作品的行为、行为具有违法性以及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不正当竞争行为则包括混淆行为、限制竞争行为、商业贿赂行为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相关法律知识,如《反不正当竞争法》中
如何办理域名过户以及如何处理域名纠纷。办理过户需要创建模板并提供相关材料,如身份证或营业执照等,然后通过关联域名完成过户流程。对于域名纠纷,依据相关司法解释,只有满足特定条件才能认定被告的行为构成侵权或不正当竞争,如被告具有恶意注册、使用域名等行为。
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不同法律属性、目的、内容、手段以及国家在调整相关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反垄断法属于公法范畴,旨在创造合法竞争的市场环境,主要调整市场构成,防止经济集中和滥用优势。反不正当竞争法属于私法范畴,旨在规范市场秩序和保
银行资产剥离的定义和类型,包括政策性剥离和商业性剥离。政策性剥离涉及国有商业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的资金清算,具有政府指令性划转国有资产性质;商业性剥离则通过市场化方式完成。针对银行不良资产及体制原因形成的不良信贷资产,文章提出了处理方法,包括将贷款转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