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财税法 > 会计法 > 会计核算 > 出口退税的账务处理

出口退税的账务处理

时间:2024-04-02 浏览:2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47253

  非金融企业让渡资金使用权的收入,相当于利息收入,应作收入处理;因债权人原因确定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属于其他收入;将自产货物用于职工福利,属于视同销售货物;只有出口货物退还的增值税,不影响损益,不缴企业所得税。

  免抵退税的账务处理

  目前,我国对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的增值税一律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税法上,对“免、抵、退”税办法有三步处理公式:

  一是,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售货物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当期留抵税额;

  二是,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

  三是,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

  会计上,实行“免、抵、退”政策的账务处理也相应有三种处理办法。

  一是,应纳税额为正数,即免抵后仍应缴纳增值税,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即没有可退税额(因为没有留抵税额)。此时,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出口退税 )

  二是,应纳税额为负数,即期末有留抵税额,对于未抵顶完的进项税额,不做会计分录;当留抵税额大于“免、抵、退”税额时,可全部退税,免抵税额为0。此时,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收补贴款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出口退税 )

  三是,应纳税额为负数,即期末有留抵税额,对于未抵顶完的进项税额,不做会计分录;当留抵税额小于“免、抵、退”税额时,可退税额为留抵税额,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留抵税额。此时,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收补贴款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出口退税 )

  通过以上三种情况的分析与处理可看出,如果不计算出“免抵税额”,会计处理上将无法平衡。下面举例说明:

  某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对自产货物经营出口销售及国内销售。该企业2005年1月份购进所需原材料等货物,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85万元,内销产品取得销售额300万元(不含税),出口货物离岸价折合人民币2400万元。假设上期留抵税款5万元,增值税税率17%,退税率15%,则相关账务处理如下:[page]

  1. 外购原辅材料、备件、能源等,分录为:

  借:原材料等科目 5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0000

  贷:银行存款5850000

  2. 产品外销时,免征本销售环节的销项税分录为:

  借:应收账款 240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24000000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对应收账款在设定质押后的处理方式

    应收账款在设定质押后的处理方式,包括转让问题、清收与使用问题以及管理问题。在转让问题上,应收账款在质押后一般不得转让,出质人如欲转让需经质权人同意。在清收与使用问题上,应收账款的债务人支付的款项应优先用于清偿所担保的债权。在管理问题上,出质人应履行对

  • 个人制造假账的法律处罚

    个人制造假账的法律处罚。对于情节不严重且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将受到《会计法》规定的罚款和行政处分。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如有期徒刑和罚金,具体处罚程度取决于逃税数额和所占应纳税额的比例。文章还强调了伪造会计凭证的法律处罚

  • 债权凭证制度的法律属性不明确,限制了其社会功能的发挥

    债权凭证制度的法律属性不明确的问题,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债权凭证并未改变人们对法院出具“法律白条”的认识,实施中增加了法院工作量,且缺乏明确的执行措施标准和有效监督。尽管设立债权凭证的初衷是保护债权人权益、提高法院执行效率,但实际上并未达到预期

  • 出口退税的账务处理

    根据本文内容,非金融企业让渡资金使用权的收入应作为利息收入处理;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属于其他收入;将自产货物用于职工福利应视同销售货物;只有出口货物退还的增值税不影响损益,不缴企业所得税。我国对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的增值税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会计

  • 销售不合格手机如何处罚
  • 饭店销售有问题商品如何处罚
  • 中小企业融资的内容是什么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