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设定陷阱等手段欺骗对方财产的行为。另外,合同一方当事人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故意告知虚假情况,以引诱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从而与之签订或履行合同的行为也构成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主要侵犯的客体是合同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在客观方面,合同诈骗罪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骗取当事人财物为目的的行为,且数额较大。刑法规定了五种犯罪行为方式。在主体方面,合同诈骗罪可以由自然人和单位构成。
合同诈骗罪的主观要件包括故意构成和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行为人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是为了骗取他人财物,并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积极追求犯罪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犯罪动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合同不能履行或所欠债务无法偿还是由于客观原因而非行为人的诈骗故意导致的,那么不能以诈骗罪论处。构成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既包括行为人个人对非法所得的占有,也包括为法人、单位或第三方对非法所得的占有。
根据刑法第224条的规定,犯合同诈骗罪的,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如果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处以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处以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根据刑法第231条的规定,单位犯合同诈骗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上述法定刑判处刑罚。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包括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商品标识欺诈行为、合同主体欺诈行为等。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民事欺诈的特点,如欺诈性邀请、虚假介绍或隐瞒事实等。另外,文章还提到了合同欺诈与合同纠纷的区别,重点强调了行为人是否具有欺骗他人的目的和是否采取了欺骗手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主要围绕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展开。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性质应参照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同时,探讨了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认定,特别是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的情况
合同诈骗罪存在的瑕疵和争议,包括合同的定义、欺诈行为的要件以及损失的计算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明确合同的定义、明确欺诈行为的要件和统一损失的计算标准等解决方法。旨在促进执法者正确理解和执行合同诈骗罪,维护公平和诚信的商业交易环境。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定义、主体、法律保护、特征以及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公民或集体对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的土地进行承包经营的权利,受法律的保护。其特征在于其客体是特定的土地或自然资源,承包期限由合同约定,且其性质是一种与债权不同的新型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