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以国外母公司的身份来进行并购中国企业,一般来说没有特别的主体资格限制。然而,这种收购方式通常只被中小规模的外商所采用。对于巨型跨国公司来说,由于其有严格的区域投资计划,中国只是其战略布局中的一小部分,很少由其母公司直接进行并购,而往往通过其子公司来完成并购计划。例如,柯达公司通过在中国设立由其占绝对控股的柯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来完成其在中国的收购战略。
外商以其在中国境内的独资公司或占控股地位的合资企业(以下简称外商投资企业)来进行并购是实践中最常见的方式。
外商在中国设立专门的投资性公司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例如,要求举办投资公司的外国投资者在申请前一年的资产总额不低于四亿美元,或要求已在中国已设立了十个以上从事生产的外商投资企业,并已缴付出资额超过3000万美元等等。因此,这将使设立投资性公司的外商基本局限在一些进入中国较早的跨国公司。另外,投资性公司不得作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或购买拥有股票。这将使外商无法通过投资公司并购一些股份有限公司。而外商投资企业是可以作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或成为其股东的(只要被投资企业不属禁止类项目)。
并不是所有的外商投资企业均可以成为并购的主体,它在资质上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只有符合上述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才有资格对其他企业进行并购。同时,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并购时仍受《公司法》的约束,对外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企业净资产的50%。对于这些资质要求,登记审查机关将进行严格审查。在符合上述条件时,登记机关会出具该外商投资企业具备投资资格的证明。该投资资格证明是新公司进行登记时必不可少的文件之一。
(一)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业,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六)企业研究开发
法律风险在海外融资上市的过程中,国内企业最大的风险既是国家对并购及外汇严格监管的风险,如何成功架构和重组,将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关键所在。控制权稀释风险这是企业进行股权融资时面临的最大风险。法律风险由于外部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企业自身内在的法律主体
首先企业应明确为何要在华实施并购,通过并购想达到什么目的。有的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是为了进入新的市场,收益只是其追求目标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借机进入中国市场。有的则是希望通过并购获得新的客户新的市场机会,并减少竞争对手,获得更快的增长。并根据并购的目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