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证据的真实性
证据的真实性,也被称为证据的客观性或确定性,是证据最基本的特征。它要求证据的形式和内容都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在案件事实发生后,必然会在客观世界留下印象或痕迹。当事人为了证明自己的主张,首先必须提交法庭真实、非伪造的证据。在审判实践中,当证人出庭作证时,法官要求其保证作真实陈述,不得提供虚假证词;当被告未到庭,法院依法缺席审理时,法官要求原告保证自己主张的事实和提交的证据都是真实、合法的,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当事人在提供证据时不仅要确保其真实性,而且在对证据的真实性产生分歧时,提供证据的一方必须进一步提供证据来证明其真实性。当然,如果需要相对方提供辅助性证据时,相对方应予以提供,否则将承担不利后果。例如,在上述案例中,当对借条的真实性产生分歧时,原告李某应申请鉴定,证明借条中署名的真实性,而被告王某有义务提供其书写真迹以进行比对。如果被告不予配合,则其署名虚假的主张将不能成立。2、证据的关联性
证据的关联性,也称为相关性,指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存在着客观联系。与案件事实没有客观联系、无法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不能成为有效证据。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包括因果联系、条件联系、时间联系、空间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其中,因果联系是最常见、最主要的联系方式。所有倾向于证明待证事实可能存在或可能不存在的证据都可以视为相关证据,否则就不具备关联性。当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法官在向当事人明确举证范围时,应要求当事人提供与待证事实具备因果、时间、空间、必然等联系的证据。只有这类证据才能成为查明案件事实的有效证据。3、证据的合法性
证据的合法性要求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证据的合法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证据的收集途径和方式必须合法。证据的收集必须依法进行,只有合法收集的证据才能作为裁判的依据。通过违法侵犯人身、住所或函件等其他通讯方式获得的证据不能采用。(2)证据必须具备合法的形式。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七种证据形式。这些证据形式是立法机关总结我国多年民事诉讼实践经验,并参考古今中外民事诉讼法的合理因素制定的。它们反映了我国民事诉讼证据的内容。因此,任何不符合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形式都不能视为合法证据。(3)证据必须有合法的来源。如果证据的来源不合法,就不能作为定案依据。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是质证的要求,只有具备这三个要素的证据才能成为定案依据。其中,证据的真实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处理案件时,当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法官应从证据的完整性入手来分配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以确保公平公正。离婚案件中的证据种类。物证、书证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等都被用作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物证以其外部特征和物质属性证明案件事实,书证书证则以文字、符号、图形等形式记载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视听资料利用图像和声音证明案件真实情况,而证人证言则是证人对案件事
中国《工伤保险条例》中的举证责任倒置规定以及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情况。在工伤认定中,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要求各方提供证据,如用人单位不认同职工工伤认定,需承担举证责任。在特殊侵权诉讼和劳动争议案件中,也实行举证责任倒置,按照法律规定,由特定一
刑事附带民事审判程序的流程。包括告知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权利、赔偿要求的提出和记录、立案审查、送达和答辩、传票和出庭、举证责任、调解和调解书、开庭审理、判决书以及诉讼费用等方面。整个审判程序旨在保障被害人合法权益,并参照民事审判程序进行。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种类。包括书证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以及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等。这些证据种类在行政诉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评估案件事实和作出判决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