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犯罪 > 共同犯罪 > 诈骗罪案共犯金额怎么认定

诈骗罪案共犯金额怎么认定

时间:2024-10-26 浏览:1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49962

  对于诈骗罪来说,诈骗罪的罪犯有时候不止一个,有时候会存在多个罪犯,经常会团伙作案。那么对于诈骗罪来说,相应的共犯金额怎么认定呢?接下来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诈骗罪案共犯金额怎么认定的详细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诈骗罪案共犯金额怎么认定

  一是区别共同犯罪中的主、从犯。首先应区别对待不同的主犯,对共同犯罪中的首要分子这种主犯应当依照犯罪总额来认定。如对贪污犯集团、盗窃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以共同贪污、盗窃犯罪总额来认定。首要分子在集团中处于预谋和组织领导的作用,所以对于他们计划范围内的数额必须负全部责任。在预谋时认定是不是首要分子尤为重要,虽然只参与了共同犯罪的预谋,没有参加直接的贪污、盗窃行为,但是集团的一切犯罪活动都包括在首要分子参与制定的犯罪计划之中,并由他们组织实行,他们在犯罪中发挥了最为主要的作用,对于共同犯罪的首要分子依照犯罪总数额来认定是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还要特别强调的是,犯罪集团中的有些成员,在首要分子计划后,自己单独进行贪污、盗窃或者是其他的经济犯罪,该犯罪数额不能强加于首要分子,首要分子只需要对自己知道和计划的那一部分负责。

  二是根据《刑法》第26条第(3)、(4)款对主犯处罚的规定,对主犯犯罪金额的确定,不能推导出对从犯、胁从犯犯罪金额的确认。对从犯、胁从犯来说,其犯罪行为侵害的客体及危害结果与主犯一致,犯罪金额也与主犯是一致的。对于一般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参与组织、指挥的主犯犯罪数额的认定,应对其参与组织、指挥的共同犯罪总额负责。在共同经济犯罪中,主犯发挥了主要作用,以自己的犯罪行为影响了从犯,可以说主犯对整个犯罪都要负责,因此把所有数额作为主犯的犯罪数额是合理的。

  三是对一般犯罪中的从犯的犯罪数额的认定上,笔者认为以定罪的数额为前提,适当参考其个人所得赃款数额较为科学合理。因为共同犯罪中从犯不起主要作用,完全是在主犯的领导下进行,其社会危害性比主犯要小得多,因而他们承担刑事责任也应比主犯小,而这种“作用”通常都是通过“数额”表现,所以考察其所得数额是合理的。假如以犯罪总额来认定,在实行犯场合下直接参与额会小于或者等于共同犯罪总额,而在帮助犯场合下,间接参与相当于总数额,这两种场合差别比较明显。所以,在处理从犯犯罪数额的问题上要将定罪数额和个人所得赃款数额全面综合考虑。

  二、诈骗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1、犯诈骗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和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与“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三、刑法中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所以,不构成诈骗罪。

  2、客观要件

  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二者从实质上说都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欺诈行为的内容是,在具体状况下,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

  其次,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诈行为的成立。在欺诈行为与对方处分财产之间,必须介入对方的错误认识。如果对方不是因欺诈行为产生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就不成立诈骗罪。

  再次,成立诈骗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财产处分包括处分行为与处分意思,作出这样的要求是为了区分诈骗罪与盗窃罪。处分财产表现为直接交付财产,或者承诺行为人取得财产,或者承诺转移财产性利益。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他人放弃财物,行为人拾取该财物的,也应以诈骗罪论处。

  最后,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便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诈骗罪并不限于骗取有体物,还包括骗取无形物与财产性利益。根据刑法第210条的有关规定,使用欺骗手段骗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门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成立诈骗罪。

  3、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以上就是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的关于诈骗罪案共犯金额怎么认定的相关内容,诈骗罪如果存在多个犯罪嫌疑人的情况,往往需要按照相应的金额来进行相应的处罚。大家如果还有其他法律问题的,欢迎上手心律师网在线法律咨询平台,在线律师会为大家进行专业的解答。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六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两百一十条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两百六十六条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刑法第27条第2款的适用

    刑法第27条第2款关于从犯的刑事责任的规定,以及共同犯罪中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的刑罚量刑原则。对于从犯,其刑事责任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主犯的刑事责任根据其在犯罪中的作用进行量刑;胁从犯因被胁迫程度及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而受减轻或免除处

  • 诈骗犯罪集团的法律处罚

    诈骗犯罪集团的法律处罚。依据我国刑法规定,对诈骗犯罪集团的处理取决于犯罪情节。主犯承担全部罪责,从犯可获减轻处罚。共同犯罪需负刑事责任,犯罪集团有特定特征,如人数多、预谋实施犯罪等。首要分子需对集团罪行负责,其他成员则根据个人罪行负责。若犯罪集团犯下

  • 共犯的追究方式

    共同犯罪中主犯、从犯和教唆犯的刑事责任追究方式。主犯需对其参与或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承担刑事责任;从犯则根据参与犯罪的性质、情节及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可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教唆犯的处罚则依据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和对未成年人的教唆情况进行裁定。

  • 传销是否构成共同犯罪

    传销是否构成共同犯罪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传销活动可以构成共同犯罪。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涉及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共同犯罪的处罚原则根据不同角色在犯罪行为中的责任程度和参与程度来确定相应的刑事责任和处罚。

  • 从犯量刑会加重处罚吗
  • 假冒商标罪共犯怎么判
  • 打人主犯犯罪前科怎么判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