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华外资金融机构交易概况
近年来,随着银行间交易产品类型的不断丰富,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交易也日趋活跃。截至去年底,在华外资金融机构共计281家,其中外资银行79家,外资或合资机构202家。
2005年以来,在华外资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各主要子市场的交易量不断增加,主要集中于现券、质押式回购和利率互换市场。特别是2007年4月外资银行改制后,虽然外资成员的交易集中度有所提高,但并没有影响到其交易活跃度。
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现券交易市场为例。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现券市场的交易量始终位于2000亿元以下,2007年3月交易量上升至2242亿元,随后稳步上升至今年3月的10314亿元,占市场总量的11.7%左右。
此外,在以利率互换和远期利率协议为代表的衍生品市场上,在华外资金融机构是主要的市场参与者,市场交易量占市场总量的比例超过50%。
在金融危机加深之前,在华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银行间市场的交易并未受到明显的冲击,并且交易活跃度不断提高。去年上半年,随着人民银行从紧货币政策的不断落实,在华外资金融机构资金从债券市场不断撤离,并大量开启利率互换的头寸敞口。但伴随着下半年货币政策的转向和国内债券市场价格的走高,在华外资金融机构在债券市场重新活跃,交易量稳步攀升。与此同时,受制于各类银行对衍生品风险敞口的内部控制,利率互换等衍生品市场交易量有所减少,债券市场和利率互换市场的“跷跷板效应”显现。金融危机加深以来,在华外资金融机构在信用拆借和质押式回购市场上一度陷入无法拆入货币资金的尴尬境遇,在监管部门协调下,随着全球金融市场动荡逐渐平复,市场成员对于其海外母公司的负面影响逐步淡化,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交易再度活跃。
总之,在华外资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的交易行为虽然受到海外母公司负面消息的间歇性冲击,但主要还是受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体现出本土化特征和独立性。
金融危机期间在华外资金融机构交易情况
根据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衍生产品业务开展情况等不同条件。我们选取了15家在华外资金融机构作为调研样本,重点对其在金融危机期间的交易情况开展了调研,具体样本机构名单如表1所示。
近年来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交易概况。外资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多,交易活跃度不断提高,主要参与现券、质押式回购和利率互换市场等银行间市场各主要子市场。虽然受到海外母公司负面消息的冲击,但交易行为主要还是受国内宏观经济形势、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和货币政策等因素的
中国对境内外资金融机构举借外债的总量调控措施。中国发布《外债管理暂行办法》,旨在应对外资金融机构外债管理的新情况,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防范外债风险。中国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外负债纳入国家外债统计监测范围,并根据外资金融机构外债管理的特殊性制定具体管理办
我国的国际融资方式,包括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国际金融机构借款、国际商业银行借款、国际债券和国际股票等。我国还通过发行国际债券和B股等股票进行国际融资。为推动我国国际融资的发展,应加强和完善对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债的管理,并引导更多外资投向中西部、基础设施
企业破产法不仅重新界定了企业破产清偿顺序,平衡了劳动债权与担保债权的权益,还首次规定金融机构破产事宜,为外资的全面进入提供便利。企业破产法明确规定,“依法追究破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责任”。企业破产法规定,债务人提出破产申请的,应当向法院提交财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