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行政相关 > 公务员法 > 失信人员影响子女上大学、考公务员吗

失信人员影响子女上大学、考公务员吗

时间:2025-05-23 浏览:2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58618

一、失信人员影响子女上大学、考公务员吗

关于失信人员子女能否上大学及考公务员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加以剖析:子女上大学:依据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父母失信不会影响子女上公立大学。

法律并未禁止失信家长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就读大学。

子女仍可正常报读并入读公立大学,其父母失信情况不应对此造成负面影响。

考公务员:报考公务员主要考察考生个人背景,只要考生自身无违法犯罪纪录,即可安心报考。

父母失信行为并不直接关联子女考取公职,但若考生为失信者,则无法报名。

但需注意,少数特殊职位如警察类公务员可能会因家庭成员存在严重犯罪记录(如杀人、纵火、受贿等)而影响子女报考资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2015修改)》

第三条被执行人为自然人的,被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后,不得有以下高消费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

(一)乘坐交通工具时,选择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

(二)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进行高消费;

(三)购买不动产或者新建、扩建、高档装修房屋;

(四)租赁高档写字楼、宾馆、公寓等场所办公;

(五)购买非经营必需车辆; (六)旅游、度假;

(七)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

(八)支付高额保费购买保险理财产品;

(九)乘坐G字头动车组列车全部座位、其他动车组列车一等以上座位等其他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

被执行人为单位的,被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后,被执行人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员、实际控制人不得实施前款规定的行为。因私消费以个人财产实施前款规定行为的,可以向执行法院提出申请。执行法院审查属实的,应予准许。

二、失信人员有什么限制子女有影响

教育选择受限: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失信人员的子女将不得就读高费用私立学校,特别是对于学生资格审核严格的军校以及政法院校等特殊类型的学府。

这意味着,失信人员的直系亲属通常仅能选择公办性质、全方位覆盖的普通学校接受教育。

职业发展掣肘:在公务人员、事业编制员工、银行从业者及国有企业职员等国家机构的招聘过程中,会对候选人的家庭背景进行全面审查。

若发现其父母存在严重的失信行为,有可能导致其子女在上述单位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

生活质量间接受损:失信人员将面临高消费限制,包括禁止使用部分交通工具、限制旅游度假等行为。

这些限制措施可能会间接地影响到子女的日常生活质量,例如无法为子女购买昂贵的保险产品或者带领他们参加高端的旅游活动。

心理健康与社会地位受挫: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以及信用记录问题可能会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地位造成负面影响。

子女可能会因此而感到自卑,甚至在社交圈子里遭遇排斥或歧视。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公务员予以免职事由

    公务员免职的相关事由。在《公务员法》第八十八条中规定,公务员会因为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不能胜任工作或拒绝调整工作等情形被免职。关于公务员辞职后能否再考,试用期辞职较为自由,正式期辞职需遵守《公务员法》。录取公示后辞职需谨慎,特定情况下不得提出取消录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招考资格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的招考资格条件,包括国籍、年龄、宪法拥护、品行、身体条件、学历和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报考人员必须年满18周岁,不超过35周岁,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良好的品行和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此外,学历要求大专以上,并需符合职位要

  • 公务员报考条件及要求

    公务员的报考条件及要求。报考者需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龄在18-35周岁之间,拥护宪法,品行良好,具备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以及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和文化程度。同时,还需满足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 强制措施期间是否停缴各种保险

    公务员在采取强制措施期间关于保险缴纳的相关问题。劳动者在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时,用人单位会停发工资并停止缴纳各项社会保险。公务员在不同情境下被采取强制措施,其工资待遇会有相应处理,如停发、按原基本工资的70%计发生活费等。同时,文章还涉及公务员受到刑事

  • 酒驾影响公务员政审吗
  • 我有很多贷款,会影响公务员的政审吗
  • 犯罪子女能考公务员吗
行政相关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