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伙企业法 > 合伙企业管理 > 合伙企业的设立 > 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股东权丧失后的司法救济手段

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股东权丧失后的司法救济手段

时间:2020-05-25 浏览:1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5951

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股东权丧失后的司法救济手段:

(一)劳动仲裁前置。职工股东在被辞退后,往往直接起诉至法院要求确认其股权而不提出劳动争议仲裁。从目前法院受理的案件判决情况来看,绝大多数职工面临的是退股这条路。因此职工股东如欲主张其股权就必须先在时效内提起劳动争议仲裁,通过仲裁确认其劳动者的身份,以避免股权的丧失。

(二)规范企业章程。按照《上海市股份合作制企业暂行办法》的规定,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外个人持股总额不得超过企业股本总额的10%,职工股东一旦丧失劳动者的身份,能否将所持股份转纳入这10%的非职工股中,取决于企业章程的规定及股东大会的决议。故企业应在企业章程中对职工因辞职、除名引起的股权转让作出明确可操作的规定,以避免争议的产生。

(三)科学、合理确定股权转让价格。当企业职工股东股权不得不转让或被收购时,股权的价格如何计算和确定至关重要。由于股份合作制企业本身资本联合和劳动联合的性质及收益分配的程序决定了转让或收购价格不能与股份有限公司及有限责任公司一样,笔者认为可参考定向募集股份中内部职工股的收购办法,双方协商一致,以净资产额为基础适当考虑职工的劳动付出来确定股权价格较为合理。

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股东的双重法律地位易使其股权受到侵害。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股东既是企业的劳动者,又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员工作为劳动者其权利义务受劳动法调整,作为所有者其权利义务受有关股份合作制法律规范调整。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讲,股权与劳动者权利是可以平等行使的两项独立民事权利,但股份合作制企业性质不同于一般的股份制企业,前者具有人合和资合双重属性,职工股东首先是一名劳动者,其次是所有者,股权依附于劳动权利。劳动者一旦丧失劳动者的身份,其股东的地位能否再享有就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了。审判实践中发现,一些企业法定代表人经常以职工股东违反劳动纪律为由将其开除,剥夺其劳动者的身份,再借口股份合作制企业的“人合”属性强迫其转让股权。由于法律规定尚付阙如,劳动者对此也别无良策。更有甚者,企业一些大股东利用职工股东的不利地位变相收购劳动者的股权,达到变相控股的目的,最终将企业由集体性质转变为私营性质,却仍以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名义享有许多优惠政策,这显然有悖于我们推行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初衷。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基于各自的专业领域和资源优势,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实现长期稳定的金融合作。协议内容包括产品设计、财务咨询服务和其他业务合作,并确立了合作机制、信息通报制度以及保密义务等规定。双方旨在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业务创新,共同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金融

  • 合伙企业法规定的合伙企业类型

    新《合伙企业法》规定的合伙企业类型及其基本特征。合伙企业主要分为普通合伙和有限合伙两种类型,前者由普通合伙人组成,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后者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成,有限合伙人责任限于认缴出资额。此外,合伙企业具有由各合伙人组成、共同出资、共同经营、

  • 合作协议

    双方基于长期合作、相互信任、互利互惠的原则,为市场营运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达成的合作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合伙宗旨、经营项目和范围、合伙期限、出资额、方式、期限、盈余分配与债务承担、入伙与退伙、合伙负责人和其他合伙人的权利与义务、禁止行为、合伙终止及

  • 法律对合伙企业合伙人的禁止性规定

    《合伙企业法》对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等主体作为普通合伙人的禁止性规定,以及合伙企业解散的多种情形,包括合伙期限届满、合伙协议约定的解散事由出现等,并涵盖了法定人数、合伙目的实现与否等考量因素。

  • 合作协议
  • 连锁餐饮经营合作协议
  • 合作协议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