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伙的经营过程中,当合伙企业盈利时,常常会出现一方认为另一方已经退出合伙或将其排除在合伙之外的情况,或者认为其加入合伙的资格无效;而另一方则会努力要求确认其加入合伙有效,没有退出合伙,并应享有合伙人的权益。然而,当合伙企业亏损时,双方的态度和要求往往完全相反。法院的判决不能被任何一方的请求左右,而应根据事实和法律来做出判断。
在合伙经营期间,原告投入了17张台球桌(总价值19.6万元),扣除8万元作为股份,被告投入了40万元租赁了一处房屋作为场地,投入了26万元进行外装修,投入了10万元进行内装修,并借给原告8万元作为其股份,共计58股。双方约定经营期限为1年,每方派一名收款员,有收入后先返还外装修款。然而,在经营两个月后,发生了纠纷,原告撤走了收款员。
在经营期间,原告又投入了10张台球桌,价值7.5万元,被告又购买了13张台球桌,总价值8万元,使双方的投资变为64万元和19.1万元。同时,原告在收款处拿走了2万元(被告声称是2.9万元)。原告看到没有盈利后便撤走了自己的收款员,并要求被告返还自己投入的19.6万元投资,并承担利息。被告辩称由于经营一段时间后没有盈利,出现了亏损,因此要求退伙并拿走所有的台球桌。被告认为原告无法提供前两个月的账目,无法证明是否盈利以及盈利金额,自己的账目只是流水账,根本没有盈利。
在合伙纠纷中,首先需要考虑是否可以确认原告的退伙成立。根据合伙协议的约定,双方约定经营期限为1年,在约定期间内,未经对方同意,一方不得退伙。此外,原告以台球桌作为投资,如果全部带走,合伙将无法继续经营。另外,原告曾经从收入款中拿走了2万元,如果认定为盈利,更不能退伙。一方当事人不应只享受利益而不承担亏损,因此一审判决认定原告退伙是错误的。
根据最高法院对民法通则的解释,合伙人退伙时应进行财产分割,包括合伙时投入的财产、合伙期间积累的财产,以及合伙期间的债权和债务。退伙时应首先清退原物。在此案中,原告撤走收款员不应被认定为退伙,因此当时不应进行清退。只有在经营结束后才会涉及清退问题。清退应按照法律规定的顺序进行,即先分配共同财产,然后按比例分配台球桌等实物。
在该案中,原告投入了19.1万元,并已经拿走了2万元,法院判决被告返还20万元。根据计算,原告的利润率为14%。而作为被告,其投入了40万元租金,10万元内装修费,借给原告8万元,还欠18.6万元的外装修款,购买了8万元的台球桌,总计80余万元,几乎没有任何收益,净亏损60-70万元。因此,该判决几乎没有公平可言。
因此,该案实际上应该作为投资款的清算处理。根据双方投资比例的认定,如果无法确定盈利情况,应按照双方财产的投资比例进行分配,即按照投资比例分配几十张台球桌等实物。如果被告导致台球桌损毁,应进行折价赔偿。换句话说,如果确认退伙不成立,合伙人应共同承担经营的盈亏责任。
普通合伙企业的合伙协议与有限合伙的入伙协议的区别。首先介绍了合伙协议和入伙协议的定义和目的,然后阐述了它们的签订时间和程序以及入伙协议的成立和生效。最后提到《合伙企业法》第19条的规定在普通合伙企业的合伙协议中的适用,并不适用于有限合伙的入伙协议,建
有限合伙企业中退伙应注意的事项。在退伙过程中,合伙人需关注财产退还、损益分配和债务承担等问题。法律规定了退伙时的结算方式、财产份额退还办法以及退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的责任。有限合伙人退伙后,仍需对其退伙前产生的企业债务承担责任。
有限合伙退伙协议的生效时间问题。协议生效主要依据合同法规定,合同成立即生效,但如合伙协议或规章制度中有相关约定,按约定执行。此外,附条件或期限的退伙协议需在满足约定条件和期限后生效。
两个人合伙做生意时的盈利分配问题。建议根据投入资本比例分配利润,遵循公平公正和共担风险原则。若无协议约定,则平均分配。此外,若存在债务纠纷,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包括起诉等。合伙做生意需注重细节和证据,建议咨询律师获得专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