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合伙企业法》第19条规定,普通合伙企业的合伙协议经全体合伙人签名、盖章后生效。有些人认为,有限合伙的入伙协议也应当以此条规定作为生效标准。然而,这种观点存在两个原则性错误,即合伙协议与入伙协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协议的成立与协议的生效虽然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也有差异。
合伙协议是指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为组建合伙而签订的用以明确合伙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入伙协议则是指新合伙人与原合伙人签订的用以明确各自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签订时间、签订目的和签订程序上。
合伙协议的签订必须发生在合伙企业依法成立之前,而入伙协议的签订则必须发生在合伙企业成立之后。
合伙协议签订之目的是为了组建合伙以明确各自权利义务关系,是合伙企业组建的前提和基础。而入伙协议签订之目的是为了吸收新合伙人,以促进合伙企业更好的发展。
合伙协议的签订必须在各合伙人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才能成立。而入伙协议必须依合伙协议中的入伙条款经相关程序后方可成立,只有在合伙协议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情况下才必须经过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
有限合伙的入伙协议在本质上属于合同关系,受合同法调整。入伙协议的成立是指入伙协议订立过程的完成,体现为一个时间点,即当事人对协议的条款在形式上达成了一致意见。入伙协议的成立在法律性质上属于一种事实判断,只需当事人对主要条款在表面上意思表示一致,而不问其意思表示背后的真实性和主要条款的合法性。
入伙协议的生效则体现为一个时间段,着眼点于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侧重于对协议实质内容的考察,即依法成立的协议是否已经产生了法律约束力。因此,在有限合伙中,入伙协议生效必须以入伙协议成立为前提。
然而,已成立的入伙协议要发生法律效力,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综上所述,《合伙企业法》的第19条实际上并不是合伙协议生效的规定,只是合伙协议成立的条件。此外,《合伙企业法》对入伙协议成立和生效并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也没有对入伙协议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在修改该法时,建议考虑到合伙协议与入伙协议的区别,以及协议成立与生效的关系和各自成立的条件。
合伙人的债务责任问题。合伙人对于合伙债务需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且这种责任不受当事人之间约定的限制。合伙人对合伙债务负有无限清偿责任,并以全部财产承担清偿责任。当合伙企业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合伙人需以个人财产承担清偿责任。此外,不同法律体系对于合伙人承
合伙人死亡是否属于法定退伙的问题,以及合伙人死亡后继承人的权益和退伙人是否应承担合伙企业的债务。在我国《合伙企业法》的规定下,合伙人死亡属于法定退伙的情形,其继承人可以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取得合伙人资格。退伙人应根据其应分担的比例分担亏损,对于基于退伙前
入伙和退伙的法律后果及相关规定。入伙的新合伙人对加入前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退伙分为协议退伙、单方通知退伙、当然退伙和除名退伙四种情形,并详细阐述了每种情形下退伙的具体条件和规定。退伙人对原因发生的合伙企业债务同样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同时,对于合伙人
普通合伙企业的退伙形式。包括协议退伙、通知退伙、当然退伙和除名退伙四种情况。协议退伙依据合伙协议约定进行;通知退伙需提前30日通知其他合伙人;当然退伙涵盖了多种情况,如自然人死亡、丧失偿债能力等;除名则需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因未履行出资义务、给合伙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