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诉法的规定,对于执行异议的实体审查并没有明确的法定程序和方式。在实践中,我们通常采用书面审查和听证审查两种方式来进行审查。书面审查主要用于处理程序异议,而听证审查则用于处理实体异议,即行为异议和标的异议。程序异议一般较为简单,不需要通过听证程序进行详细审查,因此可以选择以书面审查为主,辅以要求补充证据佐证的方式进行,执行法院可以直接作出裁定。而实体异议涉及到当事人和第三人的实体权利,因此进行听证审查是必要的。
执行异议的审查期限为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的15天内,由审查部门派出合议庭进行审查。民诉法对于执行异议的审查期限做出了明确规定,目的在于提高执行效率。
对于行为异议,如果理由成立,执行法院将会裁定撤销或改正;如果理由不成立,则会裁定驳回。如果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对裁定不服,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对于标的异议,如果理由成立,执行法院将会裁定中止对该标的的执行;如果理由不成立,则会裁定驳回。如果案外人或当事人对裁定不服,并认为原判决或裁定错误,可以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如果与原判决或裁定无关,则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即进行执行异议之诉。
执行异议是指在民事执行案件中,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行为违法,或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以求阻止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时,提出的一种程序。执行异议的法律依据为民诉法第二百二十五条和第二百二十七条。
根据异议请求的主题、对象和目的,执行异议可分为行为异议和标的异议两类。行为异议由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针对法院的执行行为提出,目的是要求法院进行或不进行某种行为。标的异议由案外人针对强制执行的标的物提出,目的是要求法院不执行某物。在实践中,有些异议请求同时针对行为和标的物提出,需要根据第225条和第227条进行审查。同时,有些标的异议隐藏在行为异议的外衣下,需要根据其最终指向的是执行行为还是标的物来确定异议的类型。如果案外人基于实体权利既对执行标的提出排除执行异议,又作为利害关系人提出执行行为异议,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民事诉讼法第227条进行审查。如果案外人既基于实体权利对执行标的提出排除执行异议,又作为利害关系人对与实体权利无关的执行行为提出异议,人民法院应当分别按照民事诉讼法第227条和第225条进行审查。
无论是行为异议还是标的异议,如果理由不成立,裁定将会驳回,并在裁定书上明确写明异议人行使复议权或提起诉讼的权利和期限,以便异议人行使复议权和诉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中关于中止执行的期限问题。中止执行的情形包括申请人延期执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等。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中止执行的期限,中止执行的情形消失后,执行将恢复进行。
案外人执行异议的相关规定。包括案外人执行异议的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对此的解释、案外人提出执行异议应具备的条件等。当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时,需向执行法院提出异议并提供必要的证据。如果异议成立,法院将裁定中止执行;否则,将裁定驳回异议。
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时,执行员应按照《民事诉讼法》和相关规定进行审查的程序。包括驳回执行异议、中止或停止执行、解除查封扣押措施或继续执行以及再审程序等情况。在执行过程中,应对案外人的异议进行认真审查,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处理,确保执行程序的公正
彭××与欧阳××关于执行异议答辩状一案。答辩人彭××提出,执行裁定书合法且执行标的物合法,裁定书对中止执行与恢复执行的裁定均符合法律程序。针对遗产继承问题,欧阳××所继承的遗产包括房屋和股金,调解书中其他被告连带偿还债务。要求法院依法驳回被答辩人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