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是一种盈利与风险并存的经营方式。合伙人通过共同出资、合伙经营来共享收益和共担风险。参与合伙的合伙人应该既分享收益,也承担风险。然而,在经营失败后,有些多数合伙人要求少数合伙人个人承担经营亏损的做法是不合理的。这种只享收益,拒担风险的行为既不符合商业道德,也违背了合伙精神。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了合伙企业的利润和亏损应由合伙人按照合伙协议约定的比例分配和分担。如果合伙协议没有约定利润分配和亏损分担比例,那么应由各合伙人平均分配和分担。法律明确规定,合伙协议不得约定将全部利润分配给部分合伙人或者由部分合伙人承担全部亏损。同样,多数合伙人也不能事后以各种理由要求部分合伙人承担亏损。虽然法律允许合伙企业自行约定或事后决定亏损分担方法,但是这一规定不能以损害少数人利益为前提,否则,约定或决定将被视为无效。
根据《合伙企业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合伙人不得自营或者与他人合作经营与本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除非合伙协议另有约定或者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合伙人也不得与本合伙企业进行交易。此外,合伙人不得从事损害本合伙企业利益的活动。
该条规定了合伙人竞业禁止及限制与本企业进行交易的规定。合伙人作为参与合伙投资经营的当事人,在从事本合伙企业的投资经营外,并没有限制其从事其他投资或营利性活动,例如设立个人独资企业或参与公司投资等,甚至可以在本合伙企业以外另行设立合伙企业。然而,该条规定了三种限制:一是不得从事与本企业相竞争的业务;二是不得擅自与本企业进行交易;三是不得从事损害本企业利益的活动。合伙人从事与本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是指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在本企业以外从事与合伙企业经营的业务相同或相近,并与之存在竞争关系的业务。如果允许合伙人经营与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就会使合伙企业的经营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从而损害合伙企业的利益。因此,该条明确禁止合伙人从事此类竞争行为。
合伙人与本企业进行交易是指合伙人在执行合伙事务中,利用其职务便利,自行决定代表本合伙企业与自己代表的其他企业或个人进行交易的情况。这种交易实际上是一种关联交易。关联交易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如果执行合伙人通过这种交易将本应属于合伙企业的利润转移至自己的企业,从而利用关联交易谋取私利,将损害合伙企业及其他合伙人的利益。因此,除非合伙协议另有约定或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合伙人不得与本合伙企业进行交易。
根据该条第三款的规定,合伙人不得从事损害本合伙企业利益的活动。这是合伙人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前两款规定的合伙人竞业禁止和交易限制,旨在维护全体合伙人的共同利益,使合伙人共同努力,共同经营好合伙企业。然而,损害合伙企业利益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仅限于前两款列举的行为。为了预防和防止损害合伙企业利益的行为发生,维护合伙企业和全体合伙人的合法权益,本法规定合伙人不得从事损害合伙企业利益的活动,特别是不得利用与合伙企业之间的关系损害合伙企业利益。
有限合伙企业执行事务合伙人的报告义务履行方式,包括定期向其他合伙人报告事务执行情况和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以及合伙人拥有对执行事务的监督权。执行事务合伙人有权提出异议并暂停事务执行,若受委托人不按协议或决定执行事务,其他合伙人可撤销其委托。
合伙企业法的适用范围,包括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在内的各类合伙企业。普通合伙企业的合伙人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而有限合伙人的责任则限于其认缴的出资额。此外,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等特定单位不得成为普通合伙人。
普通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优先购买权行使效力问题。优先购买权在合伙人将其财产份额转让给非合伙人时适用,但合伙协议中的特殊约定除外。文章还涉及有限合伙人财产份额的强制执行和债权人权利的内容。
合伙企业清算的清偿顺序问题。合伙企业的财产在清算时,需先支付清算费用、职工工资等,再缴纳税款和清偿债务,最后按合伙协议或出资比例分配剩余财产。合伙人不得在清算前要求分割财产,否则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文章还介绍了合伙企业解散的情形和清算人的任命方式,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