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2005年10月1日实施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七条规定,侦查机关设立的鉴定机构只能满足侦查工作的需要,不得接受社会委托从事司法鉴定业务。同时,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也被禁止设立鉴定机构,以确保司法和行政的公正性。
然而,一些交通大队出于某种利益的考虑,仍然让当事人到公安机关的法医中心进行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而这些机构并不具备鉴定资质。这种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导致了败诉的案例时有发生。
对于道路交通事故伤残鉴定,一般情况下,当事人会委托律师事务所,并由该律师事务所再委托具备鉴定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伤残鉴定。如果案件进入诉讼程序,伤残鉴定则在法院的主持下,由当事人双方共同指定有鉴定资质的法医中心进行鉴定。
那么,在立案前委托律师事务所进行伤残鉴定,还是在立案后由法院主持下进行呢?这取决于具体的案情。一般来说,庭前进行伤残鉴定有以下好处:
庭前鉴定结果直接关系到损害赔偿数额。如果能够确定伤残程度,意味着可能获得较高的赔偿金额;如果无法确定伤残程度,就无法获得高额赔偿。在这种情况下,经验丰富的交通事故赔偿律师可以估算出合理的赔偿数额,有利于确定合理的诉讼金额,甚至在和解时也能达成一个较为合理的赔偿金额,避免维权的盲目性。
北京有许多具备鉴定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但并非每个机构都对交通事故鉴定非常专业。只有委托经常从事交通事故伤残鉴定的机构才能作出公平公正的鉴定结果。在这一点上,经验丰富的交通事故律师更了解和清楚,而在法院阶段,只能通过抽签决定鉴定机构,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规定,包括多种情况下的责任承担、管辖权、法律适用和注意事项等。该法详细规定了租赁、借用机动车等发生交通事故时的责任承担,以及侵权行为的法律管辖地和适用法律。同时,文章还提到了确定案由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
交通事故伤残鉴定的时间及程序。根据相关规定,当事人应在治疗终结后三个月进行伤残等级评定,如有固定物需取出后再鉴定。伤残鉴定程序需确保合法性和客观性,治疗终结前的鉴定无法真实反映受害人的实际伤情和影响程度。当事人应准确把握伤残鉴定的时间和程序,以保障自
侦查机关设立的鉴定机构限制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这些机构只能满足侦查需求,不得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然而,现实中存在违规现象。庭前进行伤残鉴定有利于确定赔偿数额和选择专业鉴定机构,而违规行为可能导致败诉。
限制侦查机关即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检察机关等鉴定的范围,即仅限于侦查工作需要,不得对外开展鉴定活动;不允许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管理部门设立鉴定机构,以体现司法公正和行政公正。对于诉前道路交通事故伤残鉴定,一般由律师事务所代理,律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