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这一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对民商事争议调解达成的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根据该意见,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确认效力,无需经过仲裁程序。
《意见》还对劳动、人事争议,农村土地承包,行政管理活动中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等问题的解决进行了规定。这意味着调解机制将在诉讼与非诉讼纠纷处理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矛盾进入了易发、多发期。一些地方甚至发生了群体性上访事件和暴力冲突事件。受多种因素影响,纠纷数量呈上升趋势,纠纷类型不断增加,处理难度加大。在这一背景下,纠纷解决不能仅依靠法院,而应充分发挥诉讼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优势和特点,构建科学、系统的诉讼和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为此,《意见》经过一年的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旨在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行政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力量,促进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纠纷解决方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据悉,《意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从主要目标和任务要求,促进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完善诉讼活动中多方参与的调解机制,规范和完善司法确认程序以及加强工作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定。总结起来,《意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据《意见》规定,劳动争议调解协议也可以申请司法确认。当事人可以根据《意见》关于司法确认的规定,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确认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效力,无需经过仲裁程序。这一规定旨在方便劳动者及时有效维护合法权益。如果法院未确认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效力,当事人仍有权申请仲裁,解决争议。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名称规范的通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名称规范的通知。通知详细规范了不同种类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名称,包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社会团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以及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劳动人事争议
劳动争议的调解程序。当事人在劳动争议发生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调解组织进行调解,调解员需具备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等条件。调解程序包括听取双方陈述、疏导和达成协议。达成协议后应制作调解协议书,如未履行可申请法院发出支付令。若调解无果,当事人可依法申请仲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铁路运输法院案件管辖范围的规定。规定明确了铁路运输法院对刑事案件的管辖范围,包括发生在铁路工作区域的犯罪、针对铁路设备和设施的犯罪以及铁路运输企业职工在执行职务中的犯罪。同时,也详细列举了铁路运输法院在民事案件方面的管辖范围,涉及铁路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一般调解程序,包括当事人申请调解、调解委员会受理并进行调查核实、召开调解会议听取双方陈述并进行调解以及达成调解协议等步骤。调解委员会应在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30日内结束调解,确保调解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