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这一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对民商事争议调解达成的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根据该意见,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确认效力,无需经过仲裁程序。
《意见》还对劳动、人事争议,农村土地承包,行政管理活动中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等问题的解决进行了规定。这意味着调解机制将在诉讼与非诉讼纠纷处理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矛盾进入了易发、多发期。一些地方甚至发生了群体性上访事件和暴力冲突事件。受多种因素影响,纠纷数量呈上升趋势,纠纷类型不断增加,处理难度加大。在这一背景下,纠纷解决不能仅依靠法院,而应充分发挥诉讼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优势和特点,构建科学、系统的诉讼和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为此,《意见》经过一年的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旨在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行政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力量,促进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纠纷解决方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据悉,《意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从主要目标和任务要求,促进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完善诉讼活动中多方参与的调解机制,规范和完善司法确认程序以及加强工作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定。总结起来,《意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据《意见》规定,劳动争议调解协议也可以申请司法确认。当事人可以根据《意见》关于司法确认的规定,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确认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效力,无需经过仲裁程序。这一规定旨在方便劳动者及时有效维护合法权益。如果法院未确认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效力,当事人仍有权申请仲裁,解决争议。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变化与规定。包括扩大受案范围以解决劳动者投诉无门问题,规定举证倒置情形以帮助劳动者迈过举证门槛,以及调解渠道的拓宽等。这些变化包括事业单位聘用制工作人员的纳入、用人单位应承担的举证责任和特殊调解协议可申请支付令等,旨在更好地
劳动争议解决中的调解程序。首先,当事人需向所在企业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申请,委员会审查后决定是否受理。接着,调解委员会进行准备工作,包括弄清争议事实、了解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等。最后,进入调解环节,分为多个步骤进行。整个过程中,调解委员会需依法进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海事法院受理案件范围的新规定。随着形势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海事法院受案范围进行了重大修订,增加了45项案件类型,涵盖传统航运贸易和新出现的民商事纠纷、海洋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案件。各级法院需准确理解并贯彻实施新规定,最高人
关于新证据在二审中是否必须开庭审理的问题。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二审案件应开庭审理,但如果合议庭认为没有新的事实、证据或理由,可以不开庭。最高人民法院进一步明确了不开庭审理的四种情况,包括不服裁定等。因此,新证据是否符合这些情况将决定法院是否开庭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