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运输合同,承运人应对从货物接管到交付的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或部分货物灭失、损坏以及交付延迟承担责任。然而,如果灭失、损坏或延迟交付是由于索赔人的错误行为或过失、货物的固有缺陷、承运人无法避免的情况或承运人无法防止的结果引起的,承运人可以免除责任。不过,承运人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免除责任的依据。如果使用了状况不良的车辆履行运输合同,或者由于承运人已经租用了车辆的人、代理人或雇员的错误行为或过失导致货物灭失、损坏或延迟交付,承运人不能免除责任。
如果货物的灭失或损坏是由下述特殊风险引起的,承运人可以免除责任:
如果托运人因上述特殊风险而损坏货物,导致他人的货物灭失、损坏或延迟交付以及相关费用,托运人应对承运人负责。
如果货物已经交付给收货人,但承运人未按照运输合同条款收取应收的“现款交货”费用,承运人应向托运人赔偿不超过该费用的金额。
如果货物未能在约定的时效期限内交付,特别是分票运输中,超过合理时间才能组成整票货物所需的情况,视为发生了延迟交付。
在约定期限届满后30天内,或者在没有约定期限的情况下,从承运人接管货物起60天内,货物未交付的事实应视为货物灭失的最终证明。有权提出索赔的人可以视为货物已经灭失。当有权提出索赔的人收到对灭失货物的赔偿时,可以书面要求在赔偿支付后的1年内,如果货物被找到,立即通知他。对于这种要求,应当提供书面确认。在收到通知书后30天内,有权提出索赔的人应当支付运费,并退还他收到的赔偿金(扣除相关费用),然后可以要求交付货物给他。然而,这并不妨碍有权提出索赔的人要求延迟交货的赔偿以及应得的附加费和优惠利息等。
如果提出索赔的人在1年内未找到货物并提出通知要求,或者在收到找到货物的通知后30天内未给出任何指示,或者在赔款支付超过1年后仍未找到货物,承运人有权根据货物所在地的法律处理该货物。
CIF条件下买卖合同中滞期费的问题。在航次租船合同中,装卸时间、滞期费和速遣费是重要特征。CIF条件下,卖方需订立运输合同,但有时会产生滞期费争议。文章通过两个案例分析了在卸货港产生滞期费时,卖方是否应向买方追偿的问题。第一个案例中,仲裁庭认为卸货时
中国《海商法》第四十一条关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规定。该合同涉及承运人和托运人,定义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同的标的是海上货物运输行为,而船舶是履行合同工具。此外,合同具有双务、有偿、涉及第三人的特征,并且通常属于要式合同。
本文讨论了货物运输合同纠纷中的诉讼主体资格以及承运人、托运人和收货人的损害赔偿责任。对于承运人的损害赔偿责任,采用了严格责任原则,即以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毁损和灭失为要件。托运人对承运人的运输合同关系以及货物毁损和灭失承担举证责任,而承运人对免责事由承
为正确处理有关案件,在此需要将货代纠纷和货运纠纷在归责原则和举证责任方面作个比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海上货物运输合同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亦为过错原则,但在举证责任上属于过错推定,即一般来说,证明货物损坏非系承运人过错所致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