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和国际公约的规定,构成海难救助的标的必须得到其认可。根据《1910年救助公约》第1条的规定,海难救助标的仅限于海船、船上财产和运费。然而,在当时的条件下,许多财产并未被包括在公约的范围之内,导致许多救助活动得不到法律的承认,从而削弱了海难救助人的积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财产的范围和种类不断扩大,其价值也远超过过去的海上财产。如果继续遵循传统的规定,海难救助方面对某些海上遇险财产将无法提供救助。因此,在制定《1989年救助公约》时,故意扩大了救助标的的范围,以鼓励海难救助方的积极性并更有效地保护海上财产。
根据海难救助法,船舶包括两类:海船和其他海上移动式装置,以及与这些船舶发生救助关系的其他船艇。对于船舶的认定,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根据国内的海商法第172条第2款的定义,其他财产被定义为“非永久地和非有意地依附于岸线的任何财产,包括有风险的运费。”理解这一规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1910年救助公约》和《1989年救助公约》同时有效,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作为《1989年救助公约》的参加国,我国的海商法基本上是根据该公约制定的,这意味着我国的法律已将海难救助标的扩大到了除船舶以外的海上或与海相通的水域的其他财产。
海上救助的定义和目的,海上救助通常是外来力量对遭遇海难的船舶、货物和人命进行援助的行为。其目的是维护航行安全并促进贸易航海的便利和利益。救助形式通常采用“无效果、无报酬”原则,但现代海上救助也采取其他形式,如“无效果、有一定报酬”,旨在防止和减少海上
船舶优先权的受偿范围,包括船长、船员等的工资、人身伤亡赔偿、船舶相关费用缴付、海难救助款项给付以及因侵权行为产生的财产赔偿等。同时介绍了船舶登记的种类,包括开放登记、船舶所有权登记和船舶临时登记等,其中临时登记适用于特定情况如购买或新建船舶、出海试航
《甘肃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实施细则》的相关内容。包括灾情上报与统计、自然灾害救助款物使用、救灾捐赠管理等方面。同时,文章还概述了甘肃省近五年发生的自然灾害情况,包括旱灾、低温冷冻和雪灾、洪涝、风雹和火灾等,并对自然灾害的种类进行了简要介绍。
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的定义和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虽然国家已经立法设立该基金,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许多市未成立相应基金、资金有限无法全面救助等问题。文章还介绍了救助基金的垫付程序,包括抢救费用和丧葬费用的垫付流程。总的来说,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在实际应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