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海损费用保险的产生原因在于船舶发生共同海损事故时,船方和其他相关方垫付的共同海损费用,只有在船舶抵达目的港并且船货具有分摊价值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补偿。然而,如果船舶在共同海损事故结束后重新出航并遭遇沉没,那么船方或其他相关方垫付的共同海损费用将无法从各有关利益方获得补偿。为了确保这些垫付的共同海损费用能够如数获得补偿,共同海损费用保险规定:如果船舶因发生保险范围内的海损事故而遭受损失,导致船货抵达目的地港时的分摊价值低于垫付的共同海损费用,保险公司将赔偿垫付人不足的部分。
共同海损费用保险的内容仅包括驶往和在避难港产生的共同海损费用,即船舶在余下航程中发生全损后将变得没有价值的费用。而货物牺牲和船舶在目的港进行的修理等通常是不需要投保的。
在共同海损费用保险的保险单中,保险标的是“共同海损费用及救助费用”。
应投保的共同海损费用项目包括:
可以不投保的共同海损费用包括:
货物的共同海损牺牲是一种特殊情况。假设货物在共损行为中是为了共同安全而被抛弃,当只有一个卸货港时,就没有必要对此牺牲进行投保。因为被抛弃的货物并不代表实际的金钱支出。如果船舶和货物在随后的航程中灭失,对于共同海损行为中牺牲的货物来说,即使未被抛弃,也会在随后的第二次事故中灭失。货物只能灭失一次,如果船舶和货物在到达目的港前的第二次事故中全损,对于被抛弃的货物的货主来说,被抛弃和在事故中灭失的结果没有太大区别。
然而,一旦船舶到达第一卸货港并卸下该港的货物,被抛弃的货物的损失对于该港的货物来说就立即变得实质性。货物的牺牲可以列入共同海损并由该港的货物参与分摊。对于余下的航次,无论是被抛弃的货物还是卸下的货物,对于船舶和其他货物安全到达目的港就具有了可保的利益,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船舶和余下的货物需要分摊被抛弃货物的共同海损牺牲。
从实质上看,货物的共同海损牺牲之所以变得实质性,是因为部分财产在共同海损行为后与原船和货物分离,并已安全到达目的地。
共同海损的定义和成立条件,包括共同海损的组成部分和成立条件的详细解释。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了共同海损的争议问题,包括是否属于共同海损以及适航性问题和告知义务的争议焦点。
至于损失是否属于共同海问损,则需要根据共同海损的原答则来确定。共同海损,是指在同一海上航程中,船舶、货物和其他财产遭遇共同危险,为了共同安全,有意地合理地采取措施所直接造成的特殊牺牲、支付的特殊费用。提出共同海损分摊请求的一方应当负举证责任,证明其损
沿革共同海损制度起源于爱琴文化。古希腊南端爱琴海诸岛中间,商船往返频繁。当发生航行危险时,抛弃一部分承运货物,以减轻船载,避免船货全部倾覆,而后共同承担海损损失,在当时已形成习惯。罗马法开始有成文规定,最初见于《十二铜表法》中。后来欧洲各国引用,形成本
共同海损指在同一海上航程中,当船舶、货物和其它财产遭遇共同危险时,为了共同安全,有意地、合理地采取措施所直接造成的特殊牺牲、支付的特殊费用,由各受益方按比例分摊的法律制度。只有那些确实属于共同海损的损失才由获益各方分摊,因此共同海损的成立应具备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