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XX年9月,一艘名为“三海XXX号”的货轮从上海港出发,携带着双氧水、筒纸、闹钟、机械设备等货物前往广东汕头港。途中,该货轮在闽江口七星礁和波屿之间的海域遭遇强台风和巨浪袭击,导致主机连接带折断,船舶无法及时避风。由于风浪的冲击,货船在大海中剧烈摇摆长达一个多小时,面临被大海吞没的危险。为了减少货物损失并保障人员和船货的安全,船长下令将船头及舱外的50吨塑料桶装双氧水及其他货物及时移入船舱内。然而,由于双氧水桶在移动过程中破裂,导致双氧水外溢,污损了筒纸,造成了4万元的损失。货轮到达汕头港后,总计经济损失接近5万元。
事后,筒纸的收货人以单独海损的理由向保险公司提出了索赔。然而,保险公司以此次海损为共同海损为由拒绝了赔偿。因此,收货人将此案提交法庭。
被保险人认为在货轮到达汕头码头后的48小时内,船长未宣布此次海损为共同海损,因此应按单独海损处理。被保险人表示,他们购买了国内货物运输综合保险,货轮在海上遭受台风袭击导致筒纸污损,保险公司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被保险人的主要理由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根据近因原则,当多种原因中有一种原因起决定作用或处于支配地位时,该原因被视为承保危险,保险公司应该承担赔偿责任。在本案中,海损是由海上暴风袭击导致的,因此应被视为承保危险,保险公司应该赔偿。根据近因原则,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情况对案情进行分析。
在离开上海港之前,筒纸与双氧水混装在同一个船舱内。即使没有其他原因,双氧水也有可能渗漏并对筒纸造成污染。因此,这种混装是导致筒纸污染的最主要原因,属于承保风险。因此,保险公司不应该对筒纸的污损负责。
根据装载规定,不得将性质相抵触的货物混装在同一个舱内,并且最后装载的货物应该最先卸载。在本案中,筒纸与双氧水在遭受台风袭击前的装载状况符合这些规定。一般情况下,双氧水的渗漏不会对筒纸造成污染,只有在意外情况下,双氧水的渗漏才会污染筒纸。因此,暴风这种意外是导致筒纸污染的最主要原因,属于承保风险。在本案中,虽然筒纸与双氧水混装,但这是在台风的逼迫下采取的紧急措施。因此,台风是造成筒纸污损的最主要原因,保险公司应该对筒纸的损失负赔偿责任。
共同海损的定义和成立条件,包括共同海损的组成部分和成立条件的详细解释。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了共同海损的争议问题,包括是否属于共同海损以及适航性问题和告知义务的争议焦点。
至于损失是否属于共同海问损,则需要根据共同海损的原答则来确定。共同海损,是指在同一海上航程中,船舶、货物和其他财产遭遇共同危险,为了共同安全,有意地合理地采取措施所直接造成的特殊牺牲、支付的特殊费用。提出共同海损分摊请求的一方应当负举证责任,证明其损
沿革共同海损制度起源于爱琴文化。古希腊南端爱琴海诸岛中间,商船往返频繁。当发生航行危险时,抛弃一部分承运货物,以减轻船载,避免船货全部倾覆,而后共同承担海损损失,在当时已形成习惯。罗马法开始有成文规定,最初见于《十二铜表法》中。后来欧洲各国引用,形成本
共同海损指在同一海上航程中,当船舶、货物和其它财产遭遇共同危险时,为了共同安全,有意地、合理地采取措施所直接造成的特殊牺牲、支付的特殊费用,由各受益方按比例分摊的法律制度。只有那些确实属于共同海损的损失才由获益各方分摊,因此共同海损的成立应具备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