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管辖是一种国际性的管辖原则,指的是所有国家对某一案件都具有管辖权。它超越地域、国籍和利益保护联系,具有强烈的国际性。关于普遍管辖原则的界定,理论界存在三种不同的视角。
传统解释从国内刑法的角度界定普遍管辖原则的范围。根据这一解释,无论犯罪行为发生在何地,也不论罪犯的国籍,国家都有权根据国内公诉法对该罪行进行追诉。
文化利益解释是西方传统国际法理论的观点,认为普遍管辖原则适用于侵害超国家文化利益的犯罪行为。无论罪行发生在何地,以及犯罪人的国籍如何,国家都可以适用国内公诉法。
现代国际法解释认为普遍管辖原则应严格限定于国际条约规定的罪行。不论是从国内公诉法的角度还是传统国际法的角度,对于这类罪行,所有国家都具有管辖权。
本文赞同第三种解释,即普遍管辖原则适用于国际刑法中的国际罪行。国际罪行无论犯罪地和犯罪人国籍如何,只要能实现实际控制,各国都有权根据国内公诉法对犯罪分子进行管辖。
实际控制是普遍管辖原则适用的前提。一般刑事管辖原则下,对于与罪犯逮捕地在地域、国籍、受害人等方面无关的犯罪人,该地法院无权管辖。然而,普遍管辖原则通过弥补这一缺陷。对于国际罪行而言,只要能在本国领土上实际控制犯罪行为的人,不论其国籍如何,犯罪行为是否在国内,以及受害者是否本国公民,该国都有权对该罪行提起诉讼并做出裁决。
国际罪行指的是以国际条约形式明确规定的危害国际共同利益的犯罪行为。国际罪行与国内犯罪不同,它包括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主观要件表现为故意,而客观要件则是实施了危害国际共同利益并被国家条约禁止的行为。由于国际罪行违反了国际共同利益,因此被称为国际法上的犯罪行为,所有国家都有权逮捕和惩罚这种犯罪。国际罪行的实施不仅针对某个国家、某类组织或某个自然人的犯罪,而且对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构成侵犯,对整个人类的安全和秩序造成破坏。不同国家参加的条约范围和保留条款的存在差异导致国际刑法中对国际罪行确认范围的差异。
国内公法指的是实际控制国际罪行实施者的国家所适用的追诉和惩罚犯罪行为的法律依据。
中国刑法中从犯的概念和分类。从犯分为起次要作用的正犯和起辅助作用的帮助犯。对于从犯,我国刑法规定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这是基于从犯相对于主犯的危害性较轻的原则。
刑事诉讼中的案件分类和管辖问题。指出了不适合由法院受理的自诉案件存在的问题,包括调查取证困难、难以保护国家利益等。同时,讨论了公安机关、法院和检察院之间在案件管辖上的矛盾,原因是分工不明确和案件的复杂性。实际操作中,存在职能管辖错误的现象。
刑法第27条第2款关于从犯的刑事责任的规定,以及共同犯罪中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的刑罚量刑原则。对于从犯,其刑事责任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主犯的刑事责任根据其在犯罪中的作用进行量刑;胁从犯因被胁迫程度及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而受减轻或免除处
刑事犯罪中的从犯的处罚问题。首先定义了从犯并引述了相关法律规定,其次阐述了从犯的量刑原则,需要综合考虑共同犯罪的性质和从犯的作用或影响。最后,指出刑法分则中对一些犯罪中的从犯有专项规定,应按照专项规定量刑。整体上,我国刑法对从犯采取必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