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责任限制公约采用了船价制和金额制来限制船舶所有人的责任。然而,该公约的不同制度导致了赔偿过程中的矛盾,并且未能统一责任限制和金额计算,已经不适应实际情况的通货膨胀等变化。
1957年船舶所有人责任限制国际公约于1968年生效,将船舶所有人责任限制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在国际上得到初步统一。该公约适用于海船,以300吨为基数,不足300吨的船舶也按300吨计算。公约扩大了责任限制的适用主体范围,包括船舶所有人、承租人、经理人、经营人、船长、船员等。公约规定了限制性债权和非限制性债权的范围,以及责任限额的计算方式。公约还规定了基金的设立和分配。
1976年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公约于1986年生效,至今已有多个国家批准。该公约在适用的船舶范围、适用的主体范围、限制性债权和非限制性债权的规定上与1957年公约相似。然而,该公约对限制责任的条件进行了严格规定,只有重大过失或故意行为才不享受责任限制。公约还规定了基金的设立和分配的具体规定。
世界各国在海事赔偿责任限制问题上通过制定国际公约来统一相关法律制度。这些公约在适用的船舶范围、适用的主体范围、限制性债权和非限制性债权的规定上有所不同。然而,这些公约的制定旨在解决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问题,保护船舶所有人的权益,并促进海运业的发展。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定义、主体条件及存在的问题。该制度适用于重大海损事故,对事故责任主体的赔偿请求进行限制。主体条件包括船舶所有人、救助人、相关责任人员及责任保险人。但随着航运业发展,海事责任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需完善主体范围。索赔可分为可限制和不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的承运人责任限制规定及其联系。该法参考了国际公约和惯例,包括单位责任限制和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具有广泛的适用主体,但并非专门为承运人设计,且有明确的例外条款和侵权行为的限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承运人的利益。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的分类和确定原则。包括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害责任基金两种类型,使用原则包括分别赔偿和按比例受偿等。同时阐述了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的效力和设立程序,该基金是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一种保证制度,责任人享有自主权决定是否申请设立。
人身伤亡赔偿请求的计算方法和海事赔偿责任限制。人身伤亡赔偿责任需单独计算,当责任限额不足以支付全部赔偿请求时,差额可从非人身伤亡赔偿的责任限额中受偿。救助人的责任限额以船舶总吨位为基础进行计算。船舶不同总吨位的赔偿限额有所差异,但不适用于总吨位不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