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用主体广泛:《海商法》第204条、205条、206条规定,凡是对其行为、过失负有责任的人员,都可以限制赔偿责任。这些人包括船东、承租人、经营人或管理人、救助人,而不仅仅是承运人。因此,该制度并非专门为承运人设计。
(二)明确的例外条款:即使根据《海商法》或《1976年海事索赔责任限制公约》的规定,承运人可以根据限制性债权申请责任限制,但并不一定能够成功申请。根据《海商法》第209条规定,如果可以证明损害赔偿请求是由责任人故意或明知可能造成损失而轻率地作为或不作为造成的,责任人无权限制赔偿责任。这些例外条款要求证明损失是可能造成的,并且责任人的行为是轻率的,明知的要求涉及行为人内心实际的明知。因此,承运人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能申请责任限制。
(三)侵权行为的限制:海事损害赔偿责任限制的适用范围广泛,但总体而言,只有由责任人的侵权行为引起的损害才能提出责任限制。这种侵权行为不仅包括财产损失,还包括人身损害。在实践中,对承运人提出的损害赔偿请求往往基于收货人与承运人之间的B/L合同关系。根据法律规定,责任人只能对非合同关系提起诉讼,因此,不是所有货损索赔都可以主张船舶责任限制。此外,货主对侵权和违约的救济方式也不同,因此,《海事赔偿责任限制》仅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承运人的利益。
航空器事故导致的旅客死亡或身体伤害、行李损失、货物损失的责任问题。对于旅客死亡或身体伤害,只要事故发生在航空器上或在操作过程中,承运人应承担责任;对于行李损失,只要事件发生在航空器上或行李在承运人掌管之下,承运人也要承担责任。此外,还规定了运输合同权
船舶优先权和船舶留置权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受偿顺序中的关系。船舶优先权是海事请求人对产生海事请求的船舶享有的优先受偿权利。船舶留置权则是造船人或修船人在合同另一方未履行合同时,有权留置所占船舶以保障费用受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规定,船舶优先权
船舶碰撞的法律处理及应急措施。船舶碰撞适用法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相关规定。碰撞后应立即停车并发出警报,查明损坏情况,采取措施减少破洞进水,组织排水、堵漏和抢救,同时控制机舱损害。
美国总统轮船公司因与万宝集团广州菲达电器厂等关于无单放货纠纷不服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民事判决,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的案子。提审期间,菲利公司被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销,最高法院撤销其当事人地位。原审中,菲达厂与艺明公司签订协议,约定出口货物及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