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要件具有强制性,不能通过调解来使一个本来无效的婚姻变为有效。婚姻效力的审理和判决直接决定婚姻的有效性,是相关人身和财产关系的基础,具有严肃性,不能随意变更和撤销,也不会因为一方当事人的意志而随意转移。一旦判决宣布,即产生法律效力,因此不可上诉。而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等关系并非基础性问题,属于可以进行调解和上诉的范畴。
根据《婚姻法》第十条规定的四种无效婚姻形态和第十一条规定的可撤销婚姻形态,结合司法实践,我们总结出以下三种错误登记的婚姻形态:
1、代领结婚证
指的是男女一方或双方未亲自到场领取结婚证,而是由他人代领。这种情况往往导致包办婚姻现象的出现。
2、借用他人证件冒领结婚证
指的是一方或双方由于不具备结婚条件,使用他人证件领取结婚证。这种行为很容易导致被冒领者构成重婚。
3、骗婚
指的是使用伪造证件领取结婚证,以达到利用婚姻骗取财物的目的。这种行为不仅造成受害人财物的损失,更严重的是对社会秩序造成混乱。
对于因登记错误导致婚姻无效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救济途径:
1、行政救济
登记结婚是一种行政确认行为,因登记审查不严而导致的无效婚姻,应由登记机关自行纠正,撤销错误登记。在这种救济途径下,行政诉讼应作为行政自行纠错的后续程序。当受害人在行政机关不愿撤销结婚登记时,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结婚登记。法院在审查相关登记材料的基础上,可以作出撤销登记的判决,以实现法律和事实的一致。
在行政救济途径中,除了行政机关自行纠正外,提起行政救济的主体也根据错误登记的类型进行区分。对于代领结婚证的情况,只能由被代领人提起行政救济;对于冒领结婚证的情况,只能由被冒领者提起行政救济;对于骗婚的情况,只能由被骗一方提起行政救济。
2、民事诉讼救济
受害方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确认婚姻无效或撤销“欺诈”婚姻。法院在受理后,应审查无效情形,进行确认。对于代领结婚证的情况,应根据被害方的意愿进行撤消;对于冒领结婚证的情况,应确认无效,并通知行政机关予以撤销登记;对于骗婚的情况,除了确认婚姻无效并通知行政机关依法撤销外,还应通知司法机关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结婚的法律要求,包括自愿性、法定婚龄和一夫一妻制原则。结婚必须是双方的完全自愿行为,法定婚龄为男性不得早于22周岁,女性不得早于20周岁。申请结婚的双方必须没有配偶,只能为未婚者、丧偶者或离婚者。这些规定体现了婚姻自由原则和我国国情。
婚前所购房屋的产权属性问题,婚前全款购买的房屋属于个人财产,而婚前首付和贷款购买的房屋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存在争议。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夫妻共同财产的特征,包括主体、获取时间、来源、所有权和处理权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无法证明财产归属的推定和夫妻一方死亡的
旁系三代亲属能否结婚的问题以及我国法律规定不能结婚的血亲范围。根据婚姻法,旁系三代亲属是被禁止结婚的,禁止结婚的血亲分为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其中,直系血亲包括父母与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等关系。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冒用他人身份证入职的,是属于欺诈的行为,以欺诈方式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是无效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冒用他人身份证的行为人也会受到相应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