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保全完毕:即保全事项全部实施完毕。
2. 部分保全:即因未查询到足额财产,致使保全事项未能全部实施完毕。
3. 无标的物可实施保全:即未查到财产可供保全。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财产保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查封:即贴封条就地封存,一般针对不动产或者体积较大、不易移动的财产。
2. 扣押:即异地扣留。
3. 冻结:一般针对银行存款或者股票等有价证券。
此外,法律还规定了其他财产保全措施:
1. 保存价款:如果查封、扣押的财产不易长期保存或者保存所需成本过高,可以责令当事人及时处理,由人民法院保存价款;必要时,也可以由人民法院予以变卖,保存价款。
2. 扣押房屋、车辆等财产权证照,并通知有关产权登记部门。
3. 保全抵押物、留置物:人民法院可以保全抵押物、留置物,但抵押权人、留置权人有优先受偿权。
4. 保全第三人财产:即债务人的财产不能满足保全请求,但对第三人有到期债权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该第三人不得对本案债务人清偿。该第三人要求偿付的,由人民法院提存财物或者价款。
执行财产保全裁定案件的结案方式及相关法律规定。结案方式包括保全完毕、部分保全和无标的物可实施保全。同时,介绍了财产保全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查封、扣押和冻结等。此外,还涉及其他措施,如保存价款、扣押房屋车辆证照、保全抵押物留置物及第三人财产等。
财产保全的定义、申请条件、目的和范围。财产保全是在诉讼前后,为保障判决能够得到执行或避免财产损失,对当事人财产或争议标的物采取的限制处分措施。申请财产保全需符合紧急情况、提供担保等条件。保全财产的范围限于请求的范围或本案有关的财物。《民诉法新司法解释
诉讼前的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起诉前,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对当事人的财产或争议标的物采取强制保护措施的诉讼保障活动。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诉讼前的财产保全应具备两个条件:。对诉讼中的财产保全是否需要提供担保,由人民法院作出决定;
财产保全是指法院在利害关系人起诉前或者当事人起诉后申请执行前,为保证判决的执行或避免财产遭受损失,对当事人的财产或者争议的标的物采取限制其处分的保护性措施。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三十日内不依法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保全。